昨天我们讲到,邹忌从照镜子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得到启发,并悟出了治国安邦的大道理。
邹忌早晨起来照镜子,见镜中的自己英俊潇洒,仪表堂堂,不免有些得意,便有了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想法。
于是,他就问自己的妻子、妾以及到访的客人“吾孰与徐公美?”结果他们三人的回答如出一辙,都异口同声地说邹忌要比徐公更俊美。对此,邹忌有些疑惑不解。
某天,徐公来拜访,邹忌仔细端详徐公,又偷窥下镜中的自己,两相对比之下,邹忌自叹不如,还是人家徐公更俊美啊!
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子、妾以及客人赞美自己的原因,最后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而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邹忌因小悟大,将生活中的小事与国家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劝谏齐威王的方法。
于是,邹忌决定利用照镜子这件事现身说法,劝谏齐威王不要只听奉承话,而要有意地去搜集和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邹忌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齐威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本文从生活中的小事“比美”开篇,以小悟大,体察出一番政治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而且越是身居高位,所受蒙蔽越深。
所以,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的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而齐威王则是一位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
如此君臣,强强联手,齐国岂有不强大的道理。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齐威王统治时期,齐国达到了鼎盛,这其中邹忌功不可没。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