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近半年的日更过程中,我慢慢发现日更带给了我许多变化。
一、重新理解“坚持”的含义
这一点,真的非常感谢谢寒老师,是她点醒的。
我最初是因为断更才不想日更,日更的时候很有成就感,一旦断更,挫败感扑面而来,不断的开始怀疑自己,开始妄自菲薄,也失去了日更的动力。
听了谢寒老师对于断更的看法,我开始明白,自己日更是为了锻炼文笔,而不是为了日更而日更。
既然目的是文笔,那么断更一两次又何妨?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最终达成写作的目的,而不是因为一次断更而放弃坚持,放弃量变的过程,最终无法产生质变,达到终极写作目的。
如果真的为了日更而日更,就本末倒置了。其实,只要自己真的在坚持做一件事,形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近看了一本日本作家写的书,叫做《早起魔法》,书中虽然全篇都是“凌晨五点起床”的概念。但是作者的观点并不是真的要读者凌晨5点起床,而是在早晨的时间范围内,挑选任何自己能够做到的时间,让自己感觉舒适的时间,并将它养成习惯,利用好早起的时光,拥有幸福的生活。
这个时间可以是5点,也可以是4点,可以是6点,也可以是7点,这些都是独属于自己的“凌晨五点”。
早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因为早起对自身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导致一整天蔫头呆脑,没有一点生活幸福美好的模样,那就失去了早起的意义。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一日一更,也可以两日一更,或者一日两更,只要你一直在做这件事情,并且将它养成了习惯,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良好的改变,那就是坚持,就是成功。
二、认识自身写作功底的不足
经过这半年的日更生活,关于写作,我将它分为了三个阶段。
1、找到话题
很多人会觉得日更没有内容可写,每天都是起床、吃饭、工作、学习、睡觉,然后再起床、吃饭、工作、学习、睡觉。生活枯燥到了像设定程序运转的机器人一样,日复一日,千篇一律,日更的话,根本找不到内容。
刚开始日更的时候,我也是没有话题可写,有一次简书日更的文章题目就是:突然发现找不到话题可以写了。
然后我就开始思考,发现自己以前日更经常会写流水账,吃了啥,喝了啥,玩了啥,写了一段时间,没话题可写了,我选择了聚焦——将流水账文章中的一件事拎出来单独成文。
比如流水账文章是吃、喝、玩,那我日更就单独写吃,吃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吃这个东西,吃完以后什么感受。
这一阶段,不限字数,只要坚持写文章就可以,目的是培养“触感”,寻找生活中的亮点。
刚开始,有三四个月的日更我都是写的流水账,后面才慢慢开始聚焦写作,写着写着,就写出了感觉,才写出了第二阶段。
2、找到内容
有了要写的话题,就要给话题包装一下了。我将它分成了两块,一是看书,二是字数。
看书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长期过程,只能慢慢来,每天看一点书,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研究别人文中的案例故事,研究别人的遣词造句,培养语感和灵感。
现阶段,我处于第二阶段找内容的萌芽期,所以每天都在抽出时间看书,一般是在早上和晚上,一个环境安静,一个容易催眠。
关于字数,我以前写文章一般是在100——500字之间,多了就会感觉到压力,压力超出承受范围,就会失去写作的动力和灵感,甚至将喜欢转为惧怕,所以前期我并没有逼着自己一定要写多少字。
写作班开班之后,我开始重新在简书日更,但发现原本的无要求写作,对自身没有任何提升,为了丰富文章主题,扩充文章内容,给自己设定了一条规定:一篇文章最少一千字。
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极大的调动脑细胞,锻炼为找素材的能力,避免文章过于单调,还能在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新问题,及时做出改变。
3、优化话题和内容
优化,就是给文章修改、润色,让文中出现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语句都是有存在意义的,每一个素材案例都是有自身内涵的,整篇文章没有一句废话,通篇畅达,意蕴深刻。
这一点要归功于毛毛老师讲课中说的一条“好文章”的标准:文以简为美。
私以为,这个阶段需要极为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生活阅历,阅读量是其中最大的支撑点。所以,热爱文字,喜欢写文章的人一定要不间断地去阅读,修炼文笔,涵养思想。
我目前的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所以暂时没有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支撑。
其实仔细一想,写文章就是一个从薄写到厚,再写到薄的过程,在学习写作的时,将写作的大目标细化到每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小目标进行针对性的修炼,缺哪补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