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需要魔力
1、神话和童话故事都回答永恒的问题: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将怎样在这个民办中生活?我怎样才能成为我自己?神话的回答是明确的,而童话的回答是暗示性。童话故事传递的信息可能暗示着解决方法。
2、无论在什么年龄,只有那些破例了我们的思想的故事才能使们心悦诚服。
3、由于屈从于其他人的理性教导,儿童只能把他的”真空知觉“藏在心灵深处,让它潜伏起来,不受理性的影响。(这可以说明有些孩子明明心理有问题,但他为别人认为他是正常的,他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了起来。有一些测试,虽然每个人内心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但他们隐藏了真实想法,写下一些冠冕堂皇的千篇一律的答案,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答案安全性比较高。)
4、在泛灵论思维中,不仅动物像我们一样地感觉和思维,而且石头也是活的。
5、没有经历一个相信魔力的阶段,他们就经受不起成人生活的艰苦磨难。
读有所想:迎合大人或避免被人笑话,所以孩子常常不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不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最近跳楼的学生比较多,但这些学生生前在心理测试时都是显示正常。心理老师认为这些孩子在做测试时刻意隐瞒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我认为心理测试也不是绝对准确的,因为测试题都是一些选择题,如果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就会刻意选一些大众认可的答案,这样心理老师就不会发现他们的问题了。
三岁孩童探究镜子的现象,好象在动物界也存在。譬如见过一个视频,一只猫在镜子前对着自己的影像抓挠,其实也是在探究镜子里的猫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动物应该也是有思维的吧,只是他们的思维没有人类的那么复杂。
泛灵论:也称物活论、万物有灵论,它发源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他们认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
儿童需要魔力,其实大人也需要魔力。人常常碰到无能为力时,就会求助于神灵或菩萨,希望通过祈祷,让神灵或菩萨发挥魔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