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俞老师对话窦桂梅的《孩子的天性和父母的规矩》,对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特别认同的观点。
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养分。父母不能根据自己心情好坏来教育孩子,这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无所依从,他会不清楚怎么迎合父母的脾气,弄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如果做父母的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在跟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能成熟充满理性地去对待,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也能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在未来一定也能心平气和地面对人生中的重重难关。
所以,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先修炼好自己。还有的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做对比。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一无二的特性,那是不可比的。就像俞老师说的,家庭教育既难,又不难。孩子就像一棵独立的树,全世界每棵树长成一样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光辉就没有了。
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就像俞老师关于针对家庭环境要素问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多少家庭家里是有书架的?”第二个问题:“书架上面放满五百本书的有多少?”第三个问题:“有多少家长有晚上睡觉以前看半小时到一小时书的习惯?”
俞老师热爱读书,与自己母亲从小营造的读书氛围也是息息相关的。在其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只买书,不买其他的东西。父母种下的种子,会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孩子在什么氛围下成长,将来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俞老师一直告诉大家要多读书,多读书确实有很多好处。研究结果表明,8岁以前,大部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特别丰富,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最好的时期,所以读书,特别是故事书很重要。还有喜欢读书的孩子,将书中得到的知识变成自己内心的思想,未来克服挫折的能力会强很多。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心情教育、性情教育,塑造孩子健康快乐的个性、积极向上的态度、宽阔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就像俞老师说的,如果把孩子的人格、个性、态度、精神、习惯、心理、能力、处世、技能培养好,即使在班里是最后一名,我也不认为这个孩子会没出息。
影响孩子一生的特质是毅力、自我控制、责任心、自信心以及勇气,该勇敢的时候勇敢,该承担的时候承担,该开朗的时候开朗,该收敛的时候收敛。而不是简简单单地给孩子灌输知识。
有的孩子不愿参加团体活动,害怕被人比下去。这时候我们要告诉孩子:不要和别人比,在这个活动中,你只要感到快乐就可以了,凡事没必要都要去比较,不然比到最后心理失衡。
孩子的天性与教育之间的矛盾。这是窦桂梅校长聊到的话题,学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地方,给儿童打下学习、精神个性、身体健康的底子,让他们去成长。在天性与教育之间怎么去平衡。作为校长怎么拿捏把握好这个度,既要有应试能力,也要有一种素养。就像窦桂梅校长说的:“我的今天既不应试教育为唯一,也不以素质教育掩护的无所作为。”
毕加索说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生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儿童的时候,我们很简单,进入社会后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人还是要学会走出复杂,回归简单。这个跟毕加索的画是一样的,只是此简单非彼简单,后者的简单已经蕴含了人生的很多体会、思考境界在其中。我们培养孩子的时候,孩子势必也要经历一段复杂的时间,再从复杂走向简单明了的人生。
不妨碍个性,又能培养习惯。俞老师给孩子定的规矩是为人处事的规矩,比如家里来了人,一定要说叔叔阿姨好,走的时候说再见,不管喜不喜欢这个叔叔阿姨。还有定的生活习惯的规矩,孩子喜欢玩游戏,但是规定晚上十一点前必须睡觉,十一点前完成学校作业,玩多长时间都是你的,不能影响第二天上学,假期的作息规律也是一样,因为️生物钟调过来是很难的。制定一些不妨碍孩子个性发展,又能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规矩,是家长们要学会的功课。
孩子纯真的天性不能被磨灭,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包括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但是家庭的规矩不能缺失,规矩让孩子知礼、有教养、有底线。前者是智力思想的教育,后者是做人处世的教育,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孩子有一个特长很重要。俞老师在北大的时候平均分排在倒数第五名,但是词汇量是班里最大的。在一个领域比别人更强,对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对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就像俞老师说的:家长给的时间多少,决定孩子对家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