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是两位朋友某次和我提及的,她们说,现在某些爆文的标题就很劲爆,常常看得人一愣一愣的,比如,“我一年看了300多本书,我是怎么做到的”,“我一个月看了38本书,我是怎么做到的”“我一天看了10本书,我学到了什么”——是啊,你是怎么做到的?按老舍的话来说,“莫非你是印刷机器养的”?养就是生,如果你妈就是印刷机,你一天“看”10本书,那可也没什么稀奇的。
问题是,你“看”了那么书,有什么意思吗?还有,什么是“看”,什么是读书的“读”,我们可以来统一一下标准吗?如果把一本“书”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如果那是小说,我大致知道了里面是什么情节,这就算读过了?如果那是历史哲学,我集中火力浏览了一遍全体汉字(那些字我可全认识,真不识的我去查字典),这个念“存在主义”,这个念“万历”12年,行,我也算“读”过了;如果这是鸡汤励志,我看完之后精神振奋,跟打了鸡血一样——这类“书”还真不需要知道里面在讲什么,只要把你给弄兴奋了就成,类似A片。
于是,我一天看1本,乃至10本书,成立。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分享给大家:看看,哥(或者姐)行吧,哥都“读”过那么多书了,你可以看不起哥,你还能看不起哥书包里,肚子里的那么多书吗(马未都语),迷途的羔羊们,你们快到哥这里来吧,哥给你们开读书会,我们一起坚持,不要放弃哦(是的,一定要坚持呆在那些读书群里听“老师们”教诲,不要放弃——不要退群哦)。

诚然,一个人愿意这么“读书”,是可以的,完全没有问题,谁还能拦得住你“快速阅读”的脚步?但你不要误人子弟。你自己一天10本,就好像三言两拍里的某个故事,海陵王夜御十女,一个男的一夜搞十个女的,他自己愿意当性劳模,最后“幸福”死了,把自己给搞死了——这是你的选择,可你别“性亢奋”过头了,告诉大家,人人都应该这么做,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你“不努力”啊,你看比你“天赋好”的人都比你“努力”呢——你妹,你还要脸吗?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吃了春药的海陵王有什么资格鄙视没有吃药的普通人?
作家阿城曾经说过,开书单这件事最不靠谱,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所以,他从来不会弄个什么单子去推荐(唬弄)给别人,让别人照着读——真正大师(或者大师傅)级别的人,就是这么的拎的清——而现在我们只要环顾四周,书单比广告传单还多,漫天飞舞。如今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很多人都想一夜吃成一个胖子,最好是一夜之间看完那些单子上的书,第二天起来就满腹经纶了。其实稍用下理性,就知道“满腹经纶”是不可能的,满腹尿液那才是正常的。
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一件苦事,自古以来有多少读书人一辈子都没有读通过——“读”和“读通”是非常明显与迥异的两码事,可现在居然一张书单走天下,一个月看完几本书,就想“学到些什么”了,岂不滑天下之大稽?当然读实用型,“干货”型的“书”除外,比如我读了一本《怎么画眉毛》,读完我就会画眉毛了;再比如我读了一本《怎么做红烧肉》,读完我肯定会做红烧肉,说不定我还能举一反三,会做红烧鲫鱼了呢,但我实在想不通,一个人“读”完一本文史哲方面的书,就一下子能“学到点什么”?这些知识难道不是靠渐渐积累,经过岁月沉淀,才可以逐渐融会贯通的吗,如何能一蹴而就?再说文史哲从根本上说乃“无用”之物,没有任何实用性,按世俗的说法是“纯粹吃饱了撑的”,但,人活着如果只讲实利,不重视这些“无用”的东西,不仅无法排遣“有涯之生”,而且多么的无趣,生活又将是如何的颟顸与黑暗。

我想,有一个观念是不是一定要正过来?古人说博览群书,指的是读经典典籍,除经典之外的书,“并不是书读得越多,就越有学问,越厉害,越让人崇拜”。书也分三六九等,有些书可读可不读,有些书是消费品不值得一看,有些书则纯粹是本“毒物”,那些作者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端的是恬不知耻。而真正的典籍,一部书完全可以读一辈子,常读常新,甚至,读了一辈子或许都没能读明白,越读越发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当然,这样的书,这样的读法,现在是不提倡的,也没几个人吃得消。以小说举例,比如我推荐人看红楼梦与金瓶梅,我说这两部书大约读上一个月,大致可以搞清楚里面的人物关系,搞清这几百个人的关系之后,再来研读,就非常有意思。马上就有朋友回答:什么,读一个月才搞的清楚?不读。浪费时间。于是,宁愿转向“碎片化”,闲来看个小视频,或者看个十万+的爆文,这是最省力最不烧脑的。
红楼梦里有一段写道:贾宝玉的老爸贾政认为,儿子先不必念什么诗经,古文,虚应什么故事,只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要紧的——其实贾爸爸说的没什么大错。《四书》是基石中的基石,经典中的经典,这个基础一定要从小打好,背诵如流,对以后的成长大有好处,至于诗词歌赋,也必须得在这个基石之上,否则做出诗来也会流于下乘,格调不高。每次看这一段,我都很有感触,如果我从小学一年级就能接受这类教育,而不是在课堂上念那些没有任何卵用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一只乌鸦口渴了”——那么,我现在的中文水准,一定是会提高好几个层次的。
贾爸爸贾政,并没有要求儿子一年读300多本书(有时候出于好奇,我还真想请问下这类作者,您读的一定是菜谱或者春宫画集吧,否则怎么能这么“牛叉”呢),而是要求儿子先熟读《四书》,使劲读,玩命读,读进你的血液里去,这才是一个“读书种子”该做的努力。当然,现在极少有真正的“读书种子”,很多都是文化商人,营销大师,跳大神的(我一个朋友的评语),群魔乱舞巫蛊人间,肉麻当有趣,某些人精神上的“春药”吃多了(不仅喂别人吃,自己也吃),连自己都开始相信自己可以金枪不倒,一天“搞定”一本书了,如此自欺欺人,岂不怪哉兼无上的悲哀。
最后说一句,拒绝阅读是通往低智社会之路,但,一年吞300多本,亦是通往低智兼功利主义社会之路。
网友评论
哈哈,开头有病句。
是的,我可以说大部分人的确能成立你的命题。但、也有人并不适用…谁?
有个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几十年读了近八百万册书,最后才发现只有八本书才是真书。
那些语感又好、价值观又高、智商还行的人,不得不说一般的书还真就是一本本“小菜谱”了。
当然我知道以上答案肯定不合胃口,毕竟那种人确实少~那要是将这种人排除,我就想说可能我也就应该即将属于后者了。为什么?
这样至少会让他们有成就感、有巨大学习动力。(我也的确需要承认这种人的读书境界很低),但是、他们至少和不爱读书的“文盲”不一样(或者说这样至少使“文盲”能更积极的不做“文盲”了、怎不求好?)。再论、这样看似求功利的做法也还是能读进去很多东西去的(也可以说也有些很多人本来就有习惯按这么快的进度来看书、个人本生差异、不用嫉妒不用奇怪~),他/她们、我相信都不可能单纯为了所谓的“功利”而所为,不如恰当的说是“激情”。
当然,一定有人存在着作者所说为了纯粹功利的“讨好”而乱读、而玷污读书名义,但我们同样绝不可以随意否认任何一位带着“激情”、“目标”的读者、而随意指责他们:你们变态~
语言可能有不检点、缜密之处,看到请告~
此文写得極好,極妙,大大的給一些冇臉之人一個响亮的耳光,能写未必好看,好看未必多人欣賞。
那種哗眾取宠的套路招式只有拎得清的人才懂得鄙視。
一年认真的閱讀完52本好书已經了不起了。
反正又不扣工资🤓
因为网络上存在这样的粉丝,他们愿意付出仰慕与金钱追随这种有毅力的人,既使这些粉丝最终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知识,但至少,他们做到了每天早起!
我辈读书,即要看小六,味蒙,papo酱周冲等自煤体开始网络开心的文章,也要看李笑来,吴晓波等几十万字推敲的书。还要多看心经,金瓶梅等。是个渐进的过程。
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读。读你快乐吗。问清楚,也许只是功名利,也许是“月亮六便士”有了初心,有了方向,还要有道心(坚定的脚),才有始终。
现在阶段还属于最低阶段,还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吃苦”学学问的精神,还在问己“为什么”。
就像我打牌来什么人和什么人打一样,你不能选环境,你只有打好自己的牌,不为输赢(打的小),只为增加自己阅历,增长自己适应力和判断力。
😝
当然,我不是说你的“博士”扯鸡巴蛋,只是引用简友的口头禅,这口头禅吧,只适用于有鸡巴有蛋的
成年人只有得失,没有对错。
现实社会的“得到”就是得到。
呵呵!人人面币思过时代。
自做假不可啥。
对了,希望在田野上。☺☺
此前几日,我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那作者说是还未读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也是今天才读,于是写了一些评论《白鹿原》的文章。我当时就有些晕头晕脑,今天才读《白鹿原》,怎么就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发到简书上来呢?你以为在简书上看文的人,都是白痴么?
好文章不会被淹没!顶
这些书单普遍的共同点就是以鸡汤和哲学心理学为主,因为这些书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是通用的,而且你也说不出他这个书单的毛病,所以就很容易上了首页。而真正想学习的人希望看到的是更有助于自己发展的专业书,这些书很少有推荐,因为所谓的书单,根本就是随便找几本而已。
记得高中时候几个100多页的课本还要反复看上2年呢,一个月看10本,一年看300本,我只能说你是在浪费钱。
但天才的种类也很多,他们属于其中一种~
我觉得看这些书,我写书评的收获很大
曾国藩说,读书看书不同,“看者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阙,亦不可混。”读书道理,本来如此。看书一年看多少本都有可能,但是读那么多本书则不现实了。
似乎大多人都纠结于300本这个量上,但其实正如本文标题说的,你看的是菜谱还是春宫啊?
读什么真的很关键,杂志画报是一本;高深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
怎么读也很关键,随便翻翻是一种;想读懂吃透,到处翻资料查的也是一种。
在“得到”APP上有个收费栏目叫:每天听本书,别人读了,然后把书归纳了讲给你听,30分钟就讲完。我不知道这样算不算读一本了。但我觉得这也挺好,30分钟,甚至都不占用你时间,洗脸刷牙上厕所,一本书就讲完了。听着感兴趣了,想深入了解,那就去读下原书。
甚至文学类的大部头著作也能这样读。记得很久以前,我读中文专业里有一门课叫:外国文学,里面牵涉到许多大部头的世界名著,很难有时间去一一读完。后来,我在图书馆发现一套“世界名著缩写”之类的书,反正就是把一部大部头的名著挑主线情节缩写成一本小册子吧,当然比故事简介,内容概要之类的强很多。我读完后,那门外国文学居然考了个高分,现在想来都颇为汗颜。
所以,我想,与其质疑他们一年读多少本书什么的,倒不如关心一下,他们读的是什么书,是怎么读的。
为了吹捧自己搬出书目的多少,也真是费尽心思了……
我看书很慢,而且喜欢看技术类的,思想类的,而且我发现我看书一定要记笔记,要不然没多久就忘的一干二净。
一年读三百本书我绝对做不到,除非翻漫画。
一年看三百部电影倒是有可能。不过我认真地在豆瓣算了算,到目前为止,我从小到大看的电视剧+电影总共也不到1000部。
问题是:我们看书是为了凑数吗?为了刷朋友圈吗?宁可看烂片读烂书?
我们为什么要看书?我们到底需要从书里获得什么?
不管是书、电影还是游戏,如果我们没有思考,那么都是在娱乐,本质上并无不同。如果我们思考,那么不管是书、电影还是游戏,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不过还是要说,有的人靠自我领悟、靠真正的文学知识就饱了,可是有的人的确是需要知识需要干货提高个人的效率等等。我开始也对干货不以为然,可是五一回家,遇到了一些非常没有条理的人、事,突然觉得,会不会是之前我对这些太不了解了?
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为啥人们老喜欢点一年看了800本书、1000部电影这样的标题😂 看到阅读量都想哭。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取精华去糟粕吧。
二、看完博士的评论我失望了。
三、平日里伙食好的人,拉的屎肥力都比那些吃糠咽菜的足。
四、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