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读再多书也过不好一生?
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一类人:
每年能看不少书(50本,甚至100本以上);
没事在跟朋友聊天时能掉个书袋;
每每见到数据说:中国人均年阅读量5本之类,总经不住地得瑟起来——哟呵,大家读的没有我1/10多啊!
如果至少2条说中了的话,我得跟你握个手。咳咳,你好,你好,大家都是“读书人”啊。
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
你的一些朋友佩服你读书多,于是没事就爱来问你:某某,你看的书多,给我解释一下:啥叫“边际递减效应”?还有,这黑洞到底是什么东西?
啊?你心里一个咯噔。支支吾吾地说:是啊,我看过。我跟你解释一下,其实嘛,就是,有一个经济学家...嗯..提出来的。那具体是说呢...其实就是...你等一下,我回想一下...
于是呢,对方带着狡黠的笑,拍拍你的肩膀说:没事没事,哥(姐)们,我去查一下百度...
相信我,如果你遇到过上面的情况,你绝对不孤单。因为,我也是啊!
记得去年,朋友突然在吃饭时跟我说:
“我能感觉到,你看了很多书。可是,为什么我总觉得你没办法把你掌握的东西表达得很清楚呢?”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在那儿愣了老半天。不好意思回答:“对,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样。”
她接着说:“我有个大学老师也是这样。知识绝对渊博,但他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可能不及本人知识的十分之一...”
那晚,我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不得不承认,从18岁那年摆脱高考、我能够自由阅读开始,我每年的阅读量都不小。往往,一年100本不在话下。可以说,我深深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因为读书真是种享受啊!却从来不曾体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本身带给我的社会效益很是一般。
以至于有一次,我有个前同事在我的读书笔记下留言:你们这些书呆子,看了再多书,也过不好人生,赚不了大钱。有什么用啊?
我虽愤然,却也无力反驳。于是,我开始问自己:怎么才能让读过的书为我所用呢?
2. 一个超烂的方法竟然让我开悟了!
这个问号一直藏在我心里,直到有一天,有件事让我开悟了。
刚好一个朋友和我探讨学英语的方法,他说:“我一般吧,就拿起字典,背背英语单词。一年也能背个5000个吧,但英语真心没有长进啊!”
我脱口而出:“你这情况吧,就好像有些人学英文的时候,今天读一点口语,明天看点美剧,后天背点单词。在我看来,都是最低效率的学习。”
这一次,我算是自己把自己给点醒了。
我的阅读状态,和这些人学英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呢?!我可能今天起来看一点科幻小说;明天起来,看一点张爱玲;后天醒来读一读《人类简史》;大后天心情不太好,又读一读拿破仑 . 希尔的成功学。
这样的阅读方式,一年之后,我也许能骄傲的说:看,去年我读了100本书!但从实际的效果上来说,可能都比不上别人好好地读十本书。
怪不得,我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大量阅读,却始终没能掌握把知识表达出来的能力。
哦,多么痛的领悟...
3. 我是怎么打通了任督二脉?
那么,什么样的阅读才能让我摆脱这个困境呢?
这个问题又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大困惑,直到我听了一次李笑来的课。课上,他说了一句话:我持续写作,因为这明显是一种想办法比别人更长寿的途径啊!
我试着解读了一下,写作这回事,打开了眼界,扩大了心智。等于在每个人都有的每天24小时里,经历了更多思考,多活了好几个小时,难道不是延长寿命吗?
我心里一激动,说干就干,就从去年的12月3日开始了每天1500字的持续写作。没曾想,原先担忧自己1000字都写不到的状况压根就没出现不说,经常一写就达到了3000多字。现在我还有了自己的公众号...
更大的改变是:开始持续写作后,我的大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机制。只要我在手机的云笔记上写下了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后,此后的每一天,我的脑子和眼睛,就会开始四处搜索与这些问题有关的信息。
举个例子吧,这一周我突然对拖延症感兴趣了。刚好我发现自己订阅的古典老师在《得到》的专栏上有整整一个星期关于拖延症的内容。接着更有意思是,我那个有点拖延症的朋友,竟跟我聊起了她最近拖延的一些感想。由此,我发现自己的写作案例竟然源源不断。接着,为了让“拖延症”这个主题更有深度,我把家里所有涉及到拖延症的书拿了出来,又把精彩的观点归纳到了我的写作中。
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些被我归纳好的观点,竟然无比深刻地被我记住了。天哪,这可是我过去捧着书日日读,年年读都没有的效果啊!
于是,我有种武侠小说里,浑身筋骨被打通了一般的感觉。我终于明白,过去,我的问题就在于对待书的态度上。
4. 问题出在这里!
过去,我要么把书当成挚友,读的时候沉浸其中、悠然自得;要么就把书当成一面之交,随便一读,就搁置一边。
而通过持续写作,我不得不用一种新的态度去面对书。这一次,书变成了我的私人顾问/教练。
你想想看,如果你想要练腹肌,你会选你的好朋友、一个陌生人,还是一个专业的私人教练呢?答案,不言而喻。
因此,持续写作中的看似“被迫”的阅读,其实是一种真正主动的阅读。它使得阅读这件事,变成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形式。而当你解决了写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后,那种成就感,也实在是很爽的!
5. 我的九阴真经:写作式阅读法
我姑且把这种阅读法称为:写作式阅读法。
它的好处还有很多,比方说:
1)为了使自己文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我不得不去看很多的相关案例和科学实验。这就能保证,下次有人问我心理学里的从众效应是什么?至少,我还能说举点数据、实验结果什么的唬人吧?
2)有时为了写清楚一个观点,在大量阅读中,我会发现很多与自己的观点截然相反或有出入的说法。这个时候,我的大脑就会主动去思考、对比、分析,为啥会有这样的不一致性呢?于是,百思不得其解、又被激起了好奇心的大脑就会主动想要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分析。最后,我文章中的观点,往往是更全面的、也是更深刻的。
3)”写作阅读法“,就好像是我们英语考试时候做阅读理解题,有经验的学生都会先过一遍问题,再去文中找答案,这样的效率远高于直接阅读再做题。不同之处在于,当我们通过主动阅读,找到答案之后。还需要用写作的方法,把我们对于答案的理解、用结构化的方式阐述出来。写作这件事就好像炒菜,看了再多的菜谱,你必须亲自下厨,才能提升厨艺。
因此,写作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倒逼自己把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的过程。
6. 这方法竟然帮助我减轻了焦虑!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每天醒来,光是刷各类订阅号、微课就能花去大量的时间。你有没有这样的焦虑:好像知识永远都是学不完的。因为每天醒来后,你总是能看到新的文章,总是得学新的知识。
真的,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感觉不到畅游的快感,而是窒息的焦虑。
在领悟了写作阅读法后,我有了对付这些大量琐碎信息的方法。在点开了我认为有用的公众号内容后,我会找到右上方发送按钮,把该文章发送到APP里,作为备存(这就好像是高配版的微信收藏功能)。
当我这周要开始解决某个问题时,我就打开该APP,找到相关内容的文章,然后运用到我自己的文章里。如果你试着这么做,就会发现,自己每天花在无效率阅读公众号的时间上大大减少!相反的,这些公众号文章里的碎片知识,成为了我个人知识框架里的血肉,不断滋养着我个人知识的骨骼。
由此,我的焦虑症,都好了!
7. 总结
说了许久,有必要总结一下,我为什么要用写作阅读法,来代替单纯的大量阅读:
第一,写作阅读法,是带有目的的阅读。他帮助我解决一个个实际的问题。
第二,写作阅读法,强迫我进行主题式的阅读。那就避免了我过去阅读时,东打一枪,西放一炮,因而无法聚焦的问题。
第三,写作阅读法,强迫我进行深入的阅读。因为写作时要求的,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不是浅阅读所能够达到的。
最后,写作阅读法,大大的提高了我阅读和写作的效率;也帮助我充分的把大量的碎片信息,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宝库。
你看,通过持续写作带来的好处太多了。今天我又写了2个多小时,看来又比别人多活了2个小时。开心之余,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加入持续写作的队伍中来。
正如李笑来所说:没有人能阻止我写作了。那我会说:没有人能阻止我通过持续写作来大量阅读了。
写在最后:有朋友跟我留言说,文学类的作品也能用写作式阅读法吗?我仔细想了想,不能。文学类的作品,比如特别经典的那些,我想,是适合于从封面开始,读到结束的。而且也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应该从你第一次接触那本书开始一直读到你人生的尾声。
之所以在这篇文章里谈到写作式阅读法,是因为我们常常用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来阅读工具书,我想,这样是事倍功半的,所以我建议大家都试着用写作式阅读法,来解决具体问题。
愿我们一起通过写作和阅读,来延长短暂的人生。
网友评论
看了作者的文章,很受启发,开启写作式阅读!
你的现身说法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有了动力去实践,去行动,感恩分享
(这句话怎么那么像广告词)
(这个APP能推荐一下吗?具体方法能介绍一下吗?)
不过就像你说的,文学类的书需要一气呵成的读完,那他才是完整的。想到自己之前读了大量育儿的书,其实想想到现在什么也没有剩下。除了摘录了几句有意义的话。在新的一年能读到这么好的文章,对于即将开始的2017年阅读与写作起了个人好头。思考是读完一本书后,最好的复盘。浅显的阅读就像油浮在表面,而深入的阅读就如盐溶于水一样。所以让我们拿起笔,开动思考的阀门吧。
作者洋洋洒洒几千字为我们提供这么优质的干货,已然触及到了‘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