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深夜放毒!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舌尖3》!

深夜放毒!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舌尖3》!

作者: 文化咖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1:30 被阅读34次

    【原文链接:深夜放毒!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舌尖3》!

    说起中国最会吃的导演,必须提名陈晓卿

    他曾一手打造出国产美食纪录片的标杆——“舌尖”系列

    2016年,陈晓卿从央视离职,没有继续拍摄《舌尖上的中国3》,让吃货们扼腕叹息。

    再加上换了主创的《舌尖3》镜头中无法激起食欲的黑暗料理,侧面证明了陈晓卿拍摄美食纪录片的高超能力。

    相信不少人像我一样盼着陈导再次出山。

    没想到有生之年终于等到了。

    这一次陈晓卿导演联合鹅厂带来了“舌尖plus版”——《风味人间》

    共计8集,每集50分钟。

    第一集上线3小时后,播放量便破亿,豆瓣万人评分更是高达9.4。

    沿用了《舌尖》系列的制作班底。

    总导演陈晓卿不必多说,李立宏老师依然负责旁白解说。

    还请来了美食家蔡澜作为顾问和作曲家阿鲲量身打造配乐。

    食材国画风的宣传海报。

    细致中不失广阔的拍摄手法。

    甚至纪录片的英文名《Once Upon a Bite》,也可以译为《舌尖往事》,不免引人浮想联翩。

    这一切都对老粉丝们暗示,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原汁原味的“舌尖范儿”。

    如果说,《舌尖》系列侧重于通过美食来传播饮食文化,那《风味人间》就是地地道道地将美食作为主角。

    陈晓卿算是彻底解放了自己的吃货属性。

    仅第一集《山海之间》,就讲述了8种食物,共计25道菜肴。

    新疆库尔勒的特色美食手抓肉

    内蒙古草原上香味四溢的奶桶肉

    哈萨克族传统美食熏马肉肠和阔尔扎克

    江苏太湖的大闸蟹更是做出了万千滋味

    大鱼大肉看腻味了,也有素食。

    不用放佐料,随便一炒就能吃的川西冷笋

    看一眼就口舌生津的洋芋搅团

    河洛平原农家,曾经的应急口粮

    如今的尝鲜美食——碾转

    不过这一次,有了鹅厂爸爸的大手笔资金注入,陈晓卿也将目光和视角放得更为长远、开阔,不再局限于中国美食。

    他带着《风味人间》团队足迹遍布六大洲,英国、西班牙、摩洛哥、伊朗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追溯食物的本源」为主题,用美食串起全世界的饮食文化。

    第一集中,最典型的就是世界各地的「火腿文化」。

    皖南火腿闻名中国。

    在安徽徽州,南屏村村民汪兆惠,在每年冬至时,都要开始预备腌制下一年的火腿。 

    得益于祖祖辈辈的传承和二十来年的实践操作经验,汪兆惠自有一套腌制技巧。 

    如何挑选猪后腿,撒上多少分量的食盐,怎么反复搓揉至盐分被猪肉所吸收。

    这一套流程看似简单,却极其考验腌制者的拿捏手法。

    所以汪兆惠从不假手于人。

    农家腌制火腿需要反复曝晒几个月的时间。

    汪兆惠要求更严格。在她看来:“晒火腿不能急,到五月天热了再拿,火腿嘛,就是越晒越香。” 

    火腿肉经过晾晒脱盐后,在时间的滋养下完成了一场升华,开启了它的美食宿命。 

    熟悉中国传统菜肴的食客都知道,火腿是中餐厨师烹调时的秘密武器,也是很多佳肴里的无名英雄。

    很多传统名菜中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身影:

    富贵双方

    大煮干丝

    火腿蒸蒲菜

    在美食的追求上,东西方往往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班牙人对火腿的热爱由来已久,几乎每个国人都能说上几句,有关火腿的谚语。

    在同一纬度的另一个地区,西班牙中部小镇哈武戈,同样以火腿闻名于世。 

    不同于徽州农家火腿的传统户外曝晒做法,西班牙火腿是室内腌制风干做法。

    由于大规模的流水线工厂制,工人们需要选择悬挂火腿的最佳位置,根据霉丝生长的速度,对火腿定期抹油,还得时不时调整肉面方向保证火腿的最佳入味效果。

    经过一系列繁琐程序和严苛做法后,世界上最贵的伊比利亚火腿便诞生了。

    在火腿的食用上,东西方也差别极大。

    中国人更喜欢火腿烹饪后的绝佳味道,西班牙人则更讲究吃火腿时的仪式感。

    生火腿便可入食,不过得要精细切片,搭配红酒食用。

    西班牙甚至有专门负责切割火腿片的刀工师傅。 

    火腿片被切片师一层层切得薄如蚕丝,缠绕至刀尖,送进食客口中。

    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切片表演,正是西班牙人对美食的虔诚信仰。

    除了食材的选择上更为丰富之外,《风味人间》在纪录拍摄手法上也有所创新。

    为了全方位展现食物制作的全过程,各种航拍、显微镜头和高速拍摄都安排上了。

    高山丘陵,画面精美,随手截一帧画面就能作为壁纸: 

    微观摄影技术,可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不同制作工艺对食材的影响:

    微生物菌类在日夜劳作下,挥发香味物质:

    火腿表面如何析出盐粒,完成肉质转化:

    水上水下多角度拍摄:

    高清摄影机下的高颜值美食就更不用说了,隔着屏幕都能流出口水: 

    色香味俱全,镜头够养眼。

    走心的文案功不可没,尤其是片子中介绍奶桶肉,听听文案就能流口水。

    文案如下:

    卵石内部炙烤,奶桶密闭增压,内外同时加热,带皮焖烤的羊肉汁水丰盈,并带有独特的炙烤香,极致的味觉体验在羊胸口。刀锋过处,张力十足的油脂迎刃绽开,绵密浓烈,余香满口。

    再加上李立宏老师的低沉嗓音,让人过目难忘。

    除了在视听效果上下功夫,纪录片甚至不忘交代,环境对美食的影响,试图引申出制作工艺背后的科学原理。

    比如冬至过后才能制作的皖南火腿,就是利用徽州冬季冰点左右的湿润气候。

    这种天气条件方便盐分缓慢渗入猪腿肉内部。

    碾转的发源地河洛平原,得益于华北地区春夏交接时期较为丰富的光照条件和降水量。

    这里的麦粒内部水分充足,且绿意盎然。

    羊群跟着北疆的牧民,一年之内至少有两次的大规模迁徙,从夏季牧场到秋季牧场,再从秋季牧场到冬季牧场。

    虽然路途艰辛,但是羊肉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味。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光照充足,盛产淀粉高,软糯可口的土豆。

    寥寥数语就讲出了食物背后蕴含的地理知识。

    哪怕用最严苛的标准来看,《风味人间》的选材、镜头、配乐、旁白、文案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优秀水准。

    然而《风味人间》的好口碑不仅得益于制作上的精良和用心,还因为这是一部有灵魂的美食纪录片。

    它华丽的表皮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陈晓卿在采访中所说:

    “不是我们赋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带着文化,人们的许多生活印记都可以从食物中得到答案。”

    中国人的美食上面,不仅有讲究和风味,更兼具了人情世故。

    不同于“舌尖”系列中,频繁出现的各地招牌店面,这一次,制作团队钻得更多的是农家小巷,呈现在镜头下的大都是家常食物。

    或许是新疆的母亲外出采摘一个月的蘑菇后,精心为孩子们烹制的蘑菇拌面。

    或许是,河南的爷爷不辞辛苦制作碾转,只为让疼爱的小孙女尝尝鲜。

    或许是,台湾的父子俩人为了“三杯旗鱼皮”的佳肴,等待一百来天,合力捕捉旗鱼。

    也或许是,安徽的老两口为了全家人的年夜饭,花了一整年腌制火腿。

    绵长的亲情掺杂在生活细节中,藏在美食更深处的一直都是人情味。

    从舌尖上的味道,到情感深处的记忆。中国人对家乡的身份认同正是得益于生活习俗累积起的仪式感,这些足以唤起食客心底的美食记忆。

    食物也是理解文明的角度之一。

    正如片子中的各种食材,不仅是食材,更是延续上百年的生活文明。

    《风味人间》的美妙就在于,食物在这里不仅只是食物,它更代表了一方风土,见证了一种生活方式。

    “山海之间,滚滚红尘。落地生根,肴变万化。香料歧路、江湖夜雨。万家灯火、风味之旅。”

    拍摄手法的精进、取景选材的广泛、专业知识的严谨、人文情怀的升华。

    《风味人间》从里到外散发着主创们的诚意,吃货们千万别错过!


    最近,在一本描绘大宋美食的小说《山海宴》中,作者柳三笑同样展现了数不清的精致美食。等不及纪录片更新的小伙伴,也可以来读一读这本北宋版的“风味人间”~点击这里立即购书


    本文作者 | 枕云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夜放毒!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舌尖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zj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