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了《大学章句》“传”的部分,我们回过头来看被朱熹列入“经”的部分。先看所谓的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之道是写给那些立志成为君子圣人的有识之士的。最早的大学只对统治阶级开放,用现在的话说,教育资源是被统治阶级垄断的,阶级高度固化,自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贫寒人家的孩子才有了读书的机会,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苦读儒家经典成为了万民的共同需要,世袭贵族的嗣子虽然能够世代享受封赠,但要踏入仕途大多数人还是要走科举之路。
无论如何,大学之道提倡治学者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不是为了个人的前途而皓首穷经。可是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很多人只把读圣贤书当做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而忘记了真正的目的,手段压倒目的,巨奸蔡京、秦桧、严嵩在学术上都是一时之大家。
正是看到科举制度带来的这种严重问题,程颢、程颐、周敦颐、张载、朱熹、王阳明等等前赴后继,志在恢复儒家正学,希望读书人回归本心。《大学》和《中庸》五千多字,本来寂寂无名,却被二程从《礼记》近五十篇计十万字中找出来,其意就在此,再经朱熹的努力和鼓吹,《大学》和《中庸》被列入四书,《大学》更是被称为四书之首,得到历代儒者的一致认可。
《大学》就是要阐明大学之道,这是其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朱熹列为大学的纲领,后人称为“三纲”,其实真正的纲领只有“明明德”三个字。
《大学》是写给读书人看的,而读书人的首要职责是维护天下太平,管理天下万民,所以曾子在“在明明德”之后,特别提出“在亲民”。
如何亲民呢?答案是“在止于至善”,就是个人的修身。所以后文说,“自天子以至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
因此,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是本,亲民是明明德的体现,止于至善是亲民的必由之路,从这个角度讲,止于至善,才是读书人治学的切入点、出发点,也是终点,贯穿整个人生。明明德,最终需要落实到治学者每天的一言一行之中。
儒家十六字心法说“惟精惟一”,儒家只有一个纲领。
其三,《大学(古本)》说“在亲民”,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改为“在新民”。那么到底应该是“亲民”还是“新民”?
前文已经说了,《大学》的对象是治国者及其后备队,作为管理者,他们与老百姓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就要说统治者如何看待百姓的问题,老百姓是目的还是手段?《大学》讲的很清楚,有民才有土,有土才有财,君王必须以民心为己心,君王应该推己及人,想百姓所想,行百姓所欲,显然,在儒家看来百姓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和工具。
后来孟子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语录:“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所谓“新民”,就是把百姓作为思想改造的对象,显然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仁者不会把百姓看成需要改造、重新做人的罪人,而是惟民所止,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施教化,不是为了教化而教化,不是通过教化使老百姓成为实现一己之私的顺手的工具。
总之,“亲民”比“新民”的含义要广得多,完备地多,新民是亲民的应有之义。如果,朱熹“新民说”不成立,那么他对《大学(古本)》的重新整理就出了问题,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我读大学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