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近代的外侮兼有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需要合全民族之力以图存,这也是孙中山先生倡导民族主义的理由。
民国十四年的五卅惨案导致罢工,罢课、罢市的风潮蔓延各处,民族运动的气势异常磅礴。但惨案也有发生,如广东的沙基惨案和汉口同重庆的事件。
五卅惨案发生,在上海的交涉没多久即破裂。直到十九年二月才将恤金交于家属。对于广州、汉口、重庆的交涉也大抵如此,为得我国之意。
五卅惨案后,民族意识格外发达,表现在诸如呼吁取消不平等条约、租借地交还等方面。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北方骚乱,国民党趁机出兵北伐。
民国十四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改组政府,军队改称国民革命军。十五年临时会通过北伐案,以蒋中正为总司令。北伐顺利之时,在南方发生了清党之事。在国民党改组之时,以个人名义加入的国际共产党员试图继续扩张该党势力,随后中央政治局政治会议决定清党。
民国十七年,蒋中正分各军为四集团,再度北伐。其后十二月三省通电服从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的统一告成。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日本借保护侨民为名,运兵至山东,经抗议后撤兵。后,又再次通过出兵案。在济南的日本无故挑衅,杀我军民无数。日本提出无理要求,在我守城团兵退出后,又入城大肆屠戮,截断津浦路,强占胶济沿线的行政机关。
对此国际联盟并无适当处置。日本妄图以此次阻断北伐而获利。但国民革命军依旧绕道北上。经此事变,我国人有极大觉悟,东北竟退出关,胶东兵易帜。日本无计可施,乃于我国开始交涉,议订:日兵于两个月内撤退,双方损害则设共同委员会调查。
东北张作霖皇姑屯车站被炸之阴谋,促成了东北人的觉悟,通电服从国民政府。日本妄图阻挠不得,便心怀愤恨,就伏下了民国二十年“九一八”的祸根了。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海通后,中国与外国的所签不平等条约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关税税率的协定。
改订税率之议起于1902年。因赔款负担重,所以在《中央商约》中,许裁厘改税。在之后的《中美商约》,《中日商约》、《中葡商约》中均有大致相同之规定。用裁厘作为加税的条件既有损主权,又难办到。《辛丑合约》将海关估价定为从价改为从量。
另外,税务司任用外国人,其地位犹如外交,这也是有损主权的。
辛亥革命后关税存于外国银行,提用需经总税务司签字,即使是关余也一样。巴黎和会提出关税自主被拒绝,华盛顿会议后定《九国中国关税条款》,段政府于民国十四年召开关税会议后,在北京开会提出关税自主案,通过允许中国国定关税条约。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宣布于十六年九月实行关税自主,同日裁厘,届时未能实行。直到《友好通商条约》之后,关税自主才算实行。其他陆路边关税率亦自方,税务司可自由任用。作者感慨一国本应享有的权利一旦丧失,若想恢复困难不可预知。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废除不平等条约,可片面地宣告,也可以共同或个别的谈判。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毅然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宣言。
不平等条约中贻害较大的有: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租界,租借地,内河通行五个方面。
取消领事裁判权在华盛顿会议中议决。
租界以上海租界妨害我国主权尤甚,上海市政府属于公部局,根据《注泾浜单程》而来。除部分交还中国外,日本所有的租借地为最多。
内河和内海的航行权本应属于本国,但清政府在《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波条约》,《中捷条约》允许其享有内河内海的航权,《内港行轮章程》则将外人在华航行权愈加推广。
中国的租借地自德占胶州湾后,旅、大,威海、九龙,广州湾纷纷继起。华盛顿会议后只有英国归还了威海卫。
不平等条约中如驻兵,筑路,开矿,游历,传教,特殊保护等都超过了国际法的规定。既已改变部分不平等条约的条款,之后的继续行进,则有赖于政府和国民的努力了。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中俄关系远较其他关系复杂。
俄国革命后,因为各国封锁,愿与我国通商,宣言愿放弃侵占的土地,抛弃庚子赔款,无条件交还中东路。但直至民国九年九月才将旧俄使领待遇停止。蒙古方面,远东军占领库伦。民国十三年,远东共和国合与苏俄。我国才与苏俄交涉,定《中俄解决悬案大纲》,《暂行管理中东铁路两协定》,但俄人又与奉天派出的人订立了《奉俄协定》。
从在北京搜查俄使馆,到撤销承认苏俄领事,查封国营商业机关,俄于十八年七月十八日与我国绝交。后来苏俄驻德大使居间交涉,也决裂。俄兵侵我国境,同江,满洲里相继陷落,呼伦贝尔亦陷。英美两国劝告息争,在莫斯科开会,久无进步。直至日本占据东北后,中俄两国出席军缩会议的代表,在日内瓦互换文件复交。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处心积虑。在我国对东北的开发更引起了日本的猜忌中,酿成了万宝山惨案。另外日本在朝鲜境内煽动排华,至九月十八日诬陷我国炸毁部分南满铁路,而向我沈阳驻兵,我军奉命不抵抗,不数日间,辽吉两省被占。我国据《盟约》电日内瓦代表,召集理事会,日本于十月十四日撤兵。
此后日本背信弃义,占据黑龙江,攻陷锦州,扰乱天津,挟持废帝溥仪而去。日本罔顾国联议案,派兵舰在我沿海,沿江一带肆虐。为保中枢安全,我国曾迁都洛阳,后来又迁回南京。而日本方面也在长春拥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对此,国联所调查团结论为:日本的军事行动不能认为合法的自卫,伪满洲国并非由真正自然的名义所产生。我国不能接受特别制度管理东北的建议,日本则以退出国联以示抗议。
但日本又一意孤行,宣布热河当属满洲国,攻陷山海关,承德,进犯滦东,后来又议订《塘沽协定》由警察主持中间地带安全。日本则以为尽占东北了。
第二十章 民国政府的政治
民国初建之时,仿欧美行三权分立之制,但未有国民行使行政权。中山先生希望以国民造党,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然后还付之于国民之议。他的革命方略分军政、训政、宪政三期。
国民党的组织以全国代表大会为最高机关,闭会期间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地方设置与此类似。
民国政府成立之初,推一人为主席,下设各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各部均属行政院。司法改为三级。后来国民党的组织亦随训政时期约法而改。
地方制度沿袭前代省制,省与县之间又曾设立道尹。省政府实行委员制,苏、皖、赣、鄂不设道尹,设行政监察专员。
县以下分若干区,在下为乡镇、闾,邻,邻五家,闾五邻。国民政府的政治以人民自治为目的。
民国军制以师为单位,若干师为军。常备兵役分为现役、续役、正役三种。海军曾按江防、海防分为第一第队舰。护法战争分裂,后复归统一。空军方面,国民政府时期直隶于军政部。
民国时多借款,欧战后又专借日款,九年后又专借内债。国民政府将中央和地方的税款划清,田赋,契税,营业税归地方。随后,虽限制田赋的附捐,裁撤苛捐杂税,但收支仍不适合,时时靠巨债以资补直。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欧战未能使民国获利,无法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而要输出现银了。
欧战时期,我国基本工业不行,缺乏资本和人才,振兴的不过是轻工业。战后的倾销又使我国新兴的工业大受压迫。因战争耕地减少,耕农减少,租税加重,谷价低落,副业丧失,日用制品高价以求于外,于是出现了普遍的破产现象。农民流入城市使城市的劳资问题日趋严重。
经济改变,以此为基础的一切都变了。兴起了自由平等之说,但亦有背井离乡者,伦理改变等等。有好有不好。这一过渡时期,混乱而矛盾。于是总是要革命的。
孙中山先生倡导大中至正的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宗旨。他定《实业计划》,重点放在复兴农村,整治水利,改进交通三方面,努力指导农民的合作事业(江浙两省的农民银行),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工会兴盛,各种法律次第颁布,这一切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免却阶级斗争的危险。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正式的新教育开始于民国时代。元年七月厘订学制。庚子赔款成为赴美留学之用。
民国后渐知西人长处。语言作为研究学术和普及教育之工具,需注意各地方方音不同,语言语义各方面都有差异。汉字有极难学,民国召集读音统一会,分析音系,制定符号,以供注音之用。七年公布。后白话文大为风行,有助于对各种文学思想的理解。但对于旧文学,作者认为自有其用,切不可以偏概全以弃之。
第六编 结论
第一章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有一点我很赞同:作者说体断大,固有的文化根底深,转变自不如浅演的小民族之易,然而变化大,得其成就也大。
第二章中国对世界的使命
与人相处之道,中国有过于洋人之处。对人、对天然专讲与外物调和,西人专讲斗争,皆因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以大同为最高典型,其治法必以平天下为最后目的,手段则以治国,齐家,修身,求“万物各得其所”。人民是极自由的,既不压迫人,而人亦乐于亲近于我,所以都易于我同化。欧洲近世文明的发展,弱小民族受压迫,国破家亡,甚至种族夷灭,这种病态文明的矫正,需中国人去解放,这就是中国对世界的使命。
至此,全书读完,感谢自己没有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