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妈妈,笔友去哪里找呢?为什么小姐姐有笔友呢?”晚上,二年级的儿子从房间里出来,向我询问如何才能拥有一位笔友,可以相互写信。
“那你需要认识多一些字,然后跟上姐姐几位同学的阅读,学习如何写信。到时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笔友。”我轻描淡写说着,期许能在孩子种下爱好阅读和语文的种子。
“妈妈,你的手机借我,我想上网查下怎么写信,怎么找笔友。”儿子不假思索地说,伸手找我要手机。
“笔友是通过书信交的朋友。你以后也会学到写信的。那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笔友。”一旁的小女儿听到应附道。
“那你的笔友可以借我吗?”儿子怯怯地问道。
“不行,你的笔友你自己去找!”小女儿斩钉截铁地回答,似乎自己的笔友就是自己的,不容得给弟弟。
“那好吧!”儿子向来被小女儿血脉压制,没有无理取闹,默默地来到我身边,求助我。
“来,我们一起来阅读打卡。你今天钉钉还没有打卡呢!”我顺手拿起一本《日有所诵》让儿子读起来。
小女儿同学妈妈是一位语文老师,那位同学有两位姐姐,很优秀,也是这位妈妈教导有方。我提议了孩子们的抱团阅读,和这位妈妈想法不相而谋,她也希望能借抱团阅读方式培养自家孩子对语文的爱好,及引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说到做到,我们坚持每周两小时的课外阅读,由那位同学妈妈来带。很巧,这位老师刚好去了一间偏远地区小学支教。我们的孩子和她所支教的班级年龄相仿,刚好学到了书信的写作,这位妈妈便搭建起来了两所学校孩子们友谊的桥梁,化身信使,帮孩子们传递信件。她们约写每周写一封信进行书信往来。
笔友,在我小学就挺流行的,是一种以书信、或网络方式交流的朋友。小时候我也有过笔友,当时因为在报纸还是杂志上投过稿,于是便有小读者根据稿件上的学校班级及姓名,给我写了信,成了我的笔友。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两个笔友,一位叫某珊,一位叫黄镜湖,分别在隔壁市和省内的,后面那位一直通讯到大学,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再联络上,但那种纯真情谊的感觉依然在。
现在孩子们现实交际圈并不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兄弟姐妹外,友情大多源自学校里的同班同学,或是有在同在一兴趣班学习的同学,或是父母间交情好交往交流多的孩子。
大多数家长还是期待孩子们能爱上学习,喜欢上阅读,但这种表面上看是为了做而做的做法,并不能走近孩子的心。有时他们也会迷茫学习为了啥,枯燥的学习还不如一台手机来得爽。在线上的社交软件及游戏平台上,年龄相仿的他们一起约玩,认识新朋友,有一起感兴趣的话题,一起疯一起笑,然后沉迷、找不到价值和意义感……然而一个坏习惯,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改掉,而是用一个新的习惯去替代它。
现在,孩子能有笔友练文笔维系纯真友谊,处于中年的我能有文友同频的交流,以文会友,浸泡在一个能彼此滋养的正能量交际圈,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呢!想想都是美好,值得感恩的事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