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下厨总是嫌老妻买的肉太肥——其实也还是很合适——总是要把肥的切一些下来,熬成油吃面时用,油渣子赶紧倒掉,连熬油时漫出的油烟也要赶紧抽出去,腻得慌。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51104/973979cb172f44ba.jpeg)
想起那年月,我爷爷把板油(就是猪肉里面、内脏外面成片成块的油脂)切成丁,熬出白白的猪油,油渣子是不会丢弃的,洒上白糖,直接吃,又脆又香,好吃得很。那时很少有肉吃,油渣子吃着也不腻。
那年月是短缺经济时代,什么都要凭号票买,粮油都是定量的。顺带说说那时是怎样买粮油的。
我们家原来住在成都市东华门,东华正街直走下去,右拐向北是东华北街,左拐向南是东华南街。东华南街上,有一个粮店,在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我们的粮食类供给都得上粮店买,一般机关干部每月27斤半,工厂的工人每月32斤。那时候买米不像现在,往往都是在“红旗”或者“互惠”超市里,扛上(或者干脆打个招呼让店员送来)一袋抽了真空的东北米、汉中米甚至泰国米回家,买多少都行。那时买米,得拿上米袋,到粮店排队买去。先递上粮本,划掉要买的量,拿了凭证后二次排队等着称米。好像那时米卖1角4分2厘1斤。米储在一个大大的粮仓里,出口槽处用一块木板闸着,下面一杆大称吊起一个锑簸箕,称米的工作人员把称砣拨到买米人所需斤两处,拔开闸门,米“哗――”地一声如瀑布泻到簸箕里,买米人忙不迭地把米口袋张开口子,对准簸箕口,称米的工作人员把簸箕一提,米落在口袋里。买米人扎好袋口,往肩上一撂,蹒跚而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51104/9a1814c9966c7ce0.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51104/1649089d431aa6c8.jpg)
有一次登峨眉山下来,在峨眉县城吃饭,因为身上粮票没有了,竟买不到饭……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51104/4d772a29b1f078e2.jpeg)
当然,买油也是要号票的。
在宾隆街拐角处东华正街上,有一个卖油盐酱醋的杂货铺子。我常常被家长叫去买酱油盐什么的。记得那里的青油(菜油),是7角8分1斤。其实,打油时是不用秤称的,一个笔筒粗的竹筒,口上留有大约3寸长的提把,底上封了口,用这个“舀子”往油桶里一杵,提起来满满一竹筒,就是一斤了。当然,也有半斤一提的。过了些年,不用这个竹筒“舀子”了,改用有刻度的机械装置出油了。就是在一个大油桶上,装上压力机,把提把往上提,油就抽上来,往下一压,一根弯嘴的金属管子便流出油来,买者把玻璃瓶口对着弯管口,直到压完要买的油。这个机械装置可以很精确地出油,不要说半斤,几两都行,它在竖着的金属杆上,按一定的量排列了好些拨杆,如果要打一斤油,便把一斤处的拨杆横着一拨,提把往上提到这里被阻住,就是一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