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悔改
进教堂才有意义
进课堂也是一样
教育和信仰的本质是一样的
如果认为两者不同
代表我们既不了解教育
也不了解信仰
朋友曾和我提起
在教堂见到虔诚的祈祷
信众们痛哭流涕的忏悔
作为旁观者他觉得震撼
内心却并无波澜
只是感到自己的冷漠
这让我想小时候
似乎也有着对仪式感的漠视
在学校会觉得老师古板
讲课枯燥刻板没有趣味
课堂上也不会分享有价值的东西
甚至还要求学生上课前起立行礼
“为什么要鞠躬?这么虚伪。”
“我心里尊敬你不就得了。”
“净搞这些没用的形式。”
年轻人常有类似的抱怨
在学校是这样
刚踏入社会也是一样
瞧不起老师
瞧不起领导
也瞧不起这个社会
总想表现真实的自己
鄙夷虚伪的人生
不过
后来的我意识到
学校是探索未知的空间
课堂是传播知识的场所
这里的一切礼仪和规范
都是在尊重知识
所以不只是学生行礼
老师也是一样
《论语‧八佾》载: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注意这个“如”字
“好像”祖先就在面前
“好像”真有鬼神存在
不代表祖先真的在这里
也不代表真有鬼神存在
“子所不语”也好
“存而不论”也罢
祭祀的鬼神在不在
仪式感都是要有的
祭祀
就是为了相信鬼神存在的仪式
因此
孔子才会说:
“吾不与祭,如不祭。”
我没有亲自参加祭祀
就如同没有举行祭祀
身体力行才能心诚则灵
跪拜、祈祷
然后才有信仰
与其说是“真诚”
不如说是“欲望”
想要有祖先庇佑的欲望
想要有神明赏罚的欲望
所以我们才愿意参加祭祀仪式
希望有神在
就算知道没有
教堂里的一幕
未必就是冷漠
更像是对自己多了些“真诚”
而对世界少了些“欲望”
课堂也是一样
内心失去了渴望
仪式也就不再真诚
所以
学校的问题从来不是起立和行礼
而是学生根本不相信
课堂里面会有知识正在发生
有时可能连老师也未必相信
没有探究未知的欲望
没有学习道理的渴望
所以我们不愿意走进课堂
知道没有知识
所以没有期待
说来有趣
同事昨晚和男朋友闹了别扭
因为生日晚餐少了鲜花和蛋糕
孔子忘记提醒大家
祭祀女神的仪式其实更要真诚(笑)
顺带一提
如果我们相信仪式和典礼有神圣性
在台下
就不会仪容不整
仪态也不会吊儿郎当
在台上
更不会信口开河
或随意拿出手机翻看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祭祀自己不相信的鬼神
只是谄媚
参加自己不相信的典礼
则是虚伪
宗教是这样
教育是这样
爱情也是一样
如果愿意相信
一切才有意义
(完)
点击链接可以直接听子心朗读本文的音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