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是记录孔夫子和学生们言行的书。
在论语里,孔子被称作“子”,孔子的学生多数称名字,比如颜回,子路,子贡。。。
只有个别例外,曾参和有若,被称作曾子,有子。
所以后人推测论语的编纂,主要是曾参和有若的弟子们完成的。
有子说,孝悌的人,不会犯上作乱。
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弟。
中国传统社会里,伦理关系分五大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这五伦从家庭拓展到社会。
父子,兄弟,夫妇,这都是亲人关系。君臣,朋友并无血缘纽带,可算是一种特殊的伦常关系。
在家里能孝顺父母的人,很少在外面触犯上级。
举个不恰当例子。水浒传里的李逵,没读过书,是大孝子。
论语说了,孝悌的的人很少犯上作乱。
你看李逵,杀个人眼睛都不眨,一见到当差时候的老领导戴宗,上梁山之后的新领导宋江,纳头便拜高呼哥哥。
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就靠这个:在家听父母话,在外听领导话。做的刚好叫“忠义”,做的极端叫“愚忠”。
但不管是不是压抑个性,限制个人发展,至少可以从家庭关系到社会秩序,维系一个大结构正常运行。
其弊端就是容易产生领头羊效应,即领头的人吃饭,后面人跟着吃饭。领头的人吃屎,后面人跟着吃屎。
而且既然事事都不用自己做主,事事都被人管着,个人的创造力也同样受到极大限制。
明清腐儒称“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真可谓从死人嘴里抠珠子了。
所以学习千万不能死学。
联系昨天探讨的“学而时习之”,把经典背的滚瓜烂熟只是方法,目的是要学习夫子的思想境界到自己身上,学以润身,贴己体察,也就是顾炎武黄宗羲这些真正的明清鸿儒学者提倡的“经世致用”。
继续探讨今天有子这段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仁之本与。
有子名叫有若,比孔夫子小四十三岁。
在那个十五岁就能生娃当爹的春秋时代,有若追随孔子学习,多少会有侍奉父亲的感情。
所以孔子去世后,学生们编纂论语,请有子来讲孝悌,里面也融入了对孔子的怀念吧。
我个人主张,学习儒家的经典,目的不是为了背诵,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做好事,做好人。
如果天下人尽是好人,天下事尽是好事,真可谓止于至善矣。
但是什么事是好事?什么人是好人?这就很难定义了。
只有不断的思考,不断模仿做法,不断学习思想,一点点累积直到最后。
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天下道理都是相同的,学习要从小知识点慢慢积累成体系,做人也是从小事上慢慢培养做个好人。
在家里孝悌,能懂得爱惜自己的家人,就能通过学习,教育,引导他把这份感情扩大到外面。
由家人,到朋友,到更大的圈子,始终持有一颗孝悌的仁爱之心,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危害到别人。
一个不爱自己家庭的人,对社会,对国家,也不会有很深的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