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归去来
169 裱糊匠
在很多人眼里,大臣都有忠奸之分。忠臣的形象一般都很高大,往往“一脸正气、怒目金刚,路见不平一声吼,看到邪恶势力就要代表月亮消灭你!”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片面的认识。
政治斗争是纷繁复杂的,不可能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像寇准这样的人反而属于珍惜品种。更多时候,即便你有治国安邦之心,也必须学会妥协,学会左右逢源,学会耍心眼、斗心计,在尽量不得罪人的情况下,把自己想办的事情给办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在险象环生的官场里生存下来,并实践自己的理想。
要想成为这样的牛人,必须把自己的棱角磨得一干二净。你甭管心里有多么厌恶皇上办的那些挫事,也绝不能明着反对,不但不反对,还要面带笑容,兴致盎然地带头参与,给足皇上面子。真碰上皇上胡闹了,要尽量找过得去的理由,偷偷地单独上奏,找好台阶,想好退路。期间,还要平衡各方利益,防止树敌过多,防着政敌放冷箭、打小报告。
总之,你必须把自己炼成一个人格分裂、通体圆润、深不见底、领导认可、同事支持、群众拥护、敌人抓不住把柄的人,才能算修炼到家。
王旦就属于这种人。
大中祥符年间的王旦,已经成了大宋朝的裱糊匠,哪里有破洞,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王旦操心最多的是财政问题。
赵恒大搞东封西祀,花钱肯定少不了,钱不够花,只能伸手向百姓要,增加税收在所难免。朝廷一开始琢磨着增加农业税,王旦立马就站出来表示反对,因为农业税的最终承担者还是底层穷苦农民。
既然农业税不能增加,赵恒就又打起了增加禁榷和商业税收的主意。所谓“禁榷”,是一种政府专卖制度,就是把盐、酒、茶等利润较大的商品由政府垄断经营,也是朝廷的一大收入来源。提高禁榷和商业税收,表面上是向商人要钱,比向农民伸手要钱温和一点,但本质上也是盘剥百姓。王旦还是觉得不妥,他更怕下面的官员为了取悦皇帝,竞相盘剥百姓来增加收入。
最后,经过王旦一番据理力争,迫使赵恒下诏,收取禁榷和商税,以各地中等年份收入为定额上缴,不准随意增加。而且,每当新任转运使向王旦辞行时,王旦都要告诫一番,要爱惜民力,别指望着通过增加收入来营造政绩。
按照王旦的态度,赵恒装神弄鬼所需要花费的钱,不能想着“开源”,主要还得靠“节流”。
总之一句话,您就省着点花吧。
作为大总管,王旦不但要管家里的事,“邻里纠纷”也得操心。
辽国已经成了盟友,战争是不会有了,可外交摩擦还是少不了。签订澶渊之盟后不久,辽国趁着赵恒去封禅的时机,希望宋朝在原来约定的数目上,再额外多给点好处。
要说契丹人也太没有契约精神,盟约墨迹未干,就耍起了无赖,让赵恒很头痛。撕毁盟约吧,不情愿,也不敢;答应契丹人的无理请求吧,又咽不下这口气。
王旦接到这件棘手的事情后,知道辽国这是政治讹诈,不会有什么实质威胁,所以采取了淡化处理。他只是派人轻描淡写地回复辽国:答应先给六万(银绢各三万),下次交割的时候从三十万岁币中扣除。
王旦的回复搞得辽国很没面子,人家是奔着修改合同条款的意思去的,到了王旦这里变成了一个穷邻居向富人讨钱花,收下那六万银绢后,也没再嘀咕什么。此后,在当年的岁币交割中,王旦还是授意地方官府仍然按照约定三十万给,但明确表示:下不为例。
宋朝的不友好邻居不止辽国一个。大中祥符三年,党项人也曾以遭遇饥荒为借口,向宋朝讨点东西。当时的党项首领是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
李德明不像他的老爸李继迁那么彪悍,但是生存思路是一致的,就是一会儿在边境抢钱,一会儿腆着脸要钱。反正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无穷匮也。
这回,他张口就要一百万斛粮食。
面对这个无赖,很多大臣主张,李德明刚刚归顺不久(李德明于景德三年上表归顺,被宋朝封为西平王、定难节度使),现在又来讹诈,毫无信用,应该下诏书责斥他一顿。
赵恒拿不定主意,转头问王旦。王旦心里很清楚,党项人的游击战术难对付,那群叫嚷着要下诏斥责的人纯属看热闹不嫌事多,真惹出了乱子,他们连吭都不会吭一声。李德明明知宋朝不会答应,还狮子大开口,无非是想利用宋朝的诏书来激怒党项人,也好找个借口挑起边境冲突。如果这样,下诏斥责正好上了他的套。
于是,王旦又打出了一套漂亮的外交“太极拳”。他下令官署,立刻在京师备好粮食一百万斛,并给李德明发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诏书,告诉他:您要的东西准备好了,请赶快来开封领取吧。
赵德明得到诏书,才发现自己的法律意识不够强,忘了把交货地说清楚。去开封领粮食,那不是天方夜谭吗?结果,手里的这封诏书,既不能用来当激将法,也不能当粮票,自己被老狐狸王旦白白耍了一次。
李德明觉得自讨没趣,只能摇头作罢。
以上处理内政外交的方法,属于四两拨千斤,属于你有百炼钢,我有绕指柔。这些方法,非常和稀泥,非常具有王旦特色,但是有些破事,就连王旦也圆不了,只能硬着头皮顶。
给王旦带来大麻烦的是蝗虫。
大中祥符四年,宋朝境内闹起了蝗灾,很多地方的蝗虫遮天蔽日,到处啃食庄稼,连京城开封附近也不可避免。但那个时候,正是赵恒玩得最嗨的时候。人家每天都在收到老天爷的表扬信,兴头正高着,突然出现灾情,太煞风情。
于是,许多官员开始谎报灾情,企图大事化小,反正灾情再严重也饿不死他们。受当时的氛围影响,一些无良的官员甚至拿蝗虫做起了文章,有的说蝗虫不吃庄稼,改吃其他东西了;有的说蝗虫飞着飞着就自己掉下来摔死了;有的说蝗虫抱着庄稼集体绝食死了;有的甚至说蝗虫因为害怕皇帝,选择跳河自杀了……谎话越编越离谱,生生把一件坏事吹成了一件喜事。
更有缺德的官员还特地捡回了几只死蝗虫给赵恒看,还上奏道:“蝗虫真的死了,请拿到朝堂上供大家观看,率百官庆贺一下(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
蝗虫一夜之间由害虫变成了善解人意的小宠物,赵恒听了后非常高兴,还真想搞一次大型庆典,来显摆他的盛世成果。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王旦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次他直接站出叫停了赵恒的荒唐想法。赵恒见王旦坚决反对,就把宠物庆典暂时搁置了起来。
说来也巧,赵恒有一次和几位大臣正商量事情,忽然看见天上飞来一大群蝗虫,有的还直接飞进了宫殿。赵恒长在深宫之中,哪里见过如此情景,这回亲眼所见,脑子转过弯来了,讪讪说道:“如果我在举行灭蝗庆典时这批蝗虫飞过来,岂不让天下人耻笑(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岂不为天下笑耶)?”
还好,总算没有傻到不可救药。
王旦是赵恒在位期间任宰相时间最长的人,从景德三年当上宰相开始,宰执班子里的人员轮流转,只有王旦一直岿然不动。
王旦之所以深受赵恒信任,除了他自身的政务能力外,最大的优势是公正无私。
按照宋朝的制度,高级官员拥有推荐人才的权力,所以,底层官员想要快点爬上来,必须得“上面有人”。宰相王旦在拔擢人才的问题上,拥有一言九鼎的地位,甚至是其他宰执人员的确定,他也有重要的建议权。但是,王旦奖拔人才,从不兜售私人恩情,很多人甚至受了他的推荐还不知情。
大中祥符六年,王旦又向赵恒提出了一份重要的人事任免建议——召回寇准,任枢密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