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妮:她小众如野蔷薇,却让众生神魂颠倒

作者: 皮皮呀 | 来源:发表于2017-10-18 00:39 被阅读907次

    陈珊妮的新专我循环了两周。

    不得不说,每一首都非常耐听,既体现出了她独树一帜的音乐品性,又毫不保留地展现了她的创作能力,算是提前拿到明年金曲奖的邀请函。且与上张专辑《如同悲伤被下载了两次》一比,直接高出了一头。不管是概念性还是完整度,越来越具有代表性。

    毋庸置疑,在音乐性上,她绝对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唱作人。

    当然,这些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显然也知道陈珊妮势必是不会成为大众和主流音乐所偏好的那一款的,即便曾几度获得台湾金曲奖青睐。

    她的创作,从《华盛顿砍倒樱花树》以来到新专辑《战神卡尔迪亚》,一直都避开了泛泛的谈情说爱,更不会如主流正能量一般弘扬主旋律。

    它始终如一地保留着清新和独立的意识,自成一派。曲风和旋律,成不了脍炙人口的口水话,也注定了她不可能像陈绮贞那样一跃成为文艺青年心中的女神。

    从市场来看,她缺乏让世人广泛接纳的传唱度和流行性,小众、自我、独立。

    01

    陈珊妮自己的歌,并没有太大传唱度。

    即便身边人对她有所听说,也多停留在两首歌:

    一首「情歌」,因着「失恋33天」的传播,让小众成为大众;一首是「如同悲伤被下载了两次」,因为林宥嘉的神助攻,一度广泛传播。

    再多一些,就是那两首还算被翻唱比较多的「来不及」和「风景好」。

    但,这些远没有形成如「演员」和「当你老了」这类流行歌的大hit效应。她们再小些,依然只是陈珊妮万千群像的一面,渺若尘埃。

    陈珊妮的独特,是尚未被定义。

    没有一首歌能完全代表她,更没有一张专辑能把她符号化。

    很多人了解她,都是因为她的人缘和才情。

    和周笔畅的密友关系,和田馥甄的借位亲吻,是外界谈得最多的;和林宥嘉、魏如萱、吴青峰、张悬等人的合作,也可以见证她的好人缘。

    当然,这些并不是说她爱交朋友。

    反而是她身上独特的吸引力,让许多人自己走过来跟她做好朋友,邀请她当制作人,半夜打电话和她谈心。

    而说到“才情”,撇开她写给自己的歌,在给别人的歌里也能够找到一方宣泄之地。

    最早是92年给张信哲的《珍藏我的爱情》,后来又陆续给许茹芸、杨乃文、郑秀文、杨千嬅等女星贡献了自己的词曲创作。给杨乃文的《应该》,给田馥甄的《to hebe》……都是她才华如泉涌的可见一斑。

    小小城堡中,陈珊妮拥有着特立独行的灵魂和最不落俗不从大流的唱腔和才情。

    她绝对足够小众,足够特别。

    小众如蔷薇,却让众生神魂颠倒。

    02

    这个年纪还混迹在歌坛的,往往两种:

    要么是虽已贵为天王天后,现今却把玩着最新颖和潮流的音乐元素,嘻哈、电子、朋克……他们的“求变”与“改革”,让他们跟紧了时代的脉搏,依然能够驰骋乐坛;要么是不温不火险些被市场淘汰的老牌情歌系歌手,依然保留着老式的唱腔和风格,情怀至上,唱歌滴水不漏,倒也能固守陈规拥有一堆忠实粉丝。

    这两种,大抵能够撑起一场个人演唱会,在几千几万人里引吭高歌。

    但,陈珊妮绝对算是一个异类。

    70年生,在歌坛有着26年的唱作经历,却既没能成为前者,又没沦为后者。

    她的个唱多是全场站立的livehouse,或者有座位的小型音乐厅。

    喜欢陈珊妮的大多是些孤僻鬼,分散在城市的各地,他们的音乐品味不见得统一,但听陈珊妮一定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但是,这些却从来不会像陈绮贞的拥护者那样在门口上演“自以为小众”的大众狂欢。

    这很难得。

    即便从现在来回看珊妮的成长轨迹都会发现许多与众不同:

    早熟+才女。

    陈珊妮的早熟,一直有媒体频繁提到,且还会给她加上“才女”的称谓。

    从小就深谙人情世故的珊妮,算得上早熟,不管是有意识地打扮,还是热爱文学性的各类读物。

    别人还沉醉在童年灿烂的光景时,她十几岁便开始看诸如卡夫卡《变形记》和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之类的文学作品。且这些阅读习惯的养成,后来给了她许多指向性的帮助,成了她作词上的指南针。

    后来大学时移居台湾,在台湾政治大学读书时,也把练团上课之外的时间都给了书。

    毕业之际,陈珊妮光是自己写的看书笔记就有不下五本。

    这些,让她相比大多数早年出道的歌手,有文化太多,也更立起了一个“才女”招牌。

    全能+独立。

    如果只有前面这些“学霸型”人格,陈珊妮可能更像别人眼中的书呆子。

    实际上,除了读书,她也爱看打拳,喜欢游泳,会做做PS之类的电脑修图,热爱烹饪,也走上了一个歌手的道路。

    或者,更明确一些,是唱作人。

    歌,她唱;但制作人的身份,亦然耀眼。

    从1994年自己发行的唱片第一张唱片《华盛顿砍倒樱桃树》开始,她便自己担纲制作人。之后几十年,唱作皆独立完成。

    “独立”,在陈珊妮身上显而易见。

    独立创作,独立制作,这是大家名烟看得到的东西。

    还有她独特的音乐品味,特立独行的行事作风,以及独立而广袤的世界观……

    说到底,陈珊妮变了很多,却又一直没变。

    03

    但更多人喜欢把陈珊妮和丁薇放在一个层面上讨论。

    她们都同是小众音乐的代名词,却又极具音乐上的天赋异禀。

    她们都做过选秀比赛的评委,专业性获得行业的一致高度认可。

    只不过,丁薇显然比陈珊妮还要冷门,但陈珊妮远比丁薇更加犀利。

    这两者都是公认的。

    而就像她的音乐一样,做评委的陈珊妮咄咄逼人,让人摸不着头脑:

    “干嘛每个人都唱张惠妹,明明有那么多歌可以唱。”

    “就是不喜欢。”

    她的喜怒都太过直接了当,犀利到让人无从抵抗。

    不过犀利之余的是发掘。

    在做制作人的很长时间里,陈珊妮几乎是来者不拒,设身处地的参与其中,和歌手共同讨论细节,挖掘他们的可能性。

    从许茹芸到田馥甄到周笔畅,陈珊妮参与制作的专辑,总可以瞥见她的个人属性,是有温度的。

    与评委的指教相比,陈珊妮更会调教歌手

    许茹芸的“芸式唱腔”,在《芸开了》这张专辑里,因为陈珊妮的制作,变得很“陈珊妮”。

    周笔畅后来的专辑,也越来越偏向于陈珊妮的音乐属性。

    即便是彭佳慧,也因为新专辑有了陈珊妮的制作参与,有了性格上的冲突与矛盾,发生了化学反应。

    当然,这些利弊参半。

    坏的是歌手的本身属性有时被制作人属性遮盖,设定和唱腔变得陈珊妮。

    但放大的音乐属性,恰也说明了陈珊妮作为制作人的功能型作用。

    04

    喜欢陈珊妮的原因并不多。

    但每次听她的歌,都会在跳动的旋律和歌声里感受到没那么孤独。

    可能就像某个人说的那样吧:

    爱她的都是个孤僻鬼吧!

    我也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珊妮:她小众如野蔷薇,却让众生神魂颠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ts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