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往返于这条必经之路,每日看着它的变化……
此条街以餐饮为主,两旁的餐馆规模不大,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吃客也不多,偶尔透过落地玻璃,见着三三两两的平头百姓,坐落在厚实、笨重的圆桌前,举杯邀客,红光满面。从门缝中、窗缝中,飘出混着酒、肉发酵后的气味,有时也能让长期食欲不佳的我,垂涎……
各家的生意显得有些清淡,时常都能空出店面,张贴转让信息,一挂好些天后,才见装修队破门而入,敲个稀巴烂。等候几天,全新的门脸再现。两边的花篮,一个簇拥着一个。来往的宾客,一个接着一个,热热闹闹的。不多时日,花也蔫了,草也萎了,花篮也该入垃圾桶了……人也不见了……再等候一两个月,店又要易主了。
冬天时,来了一家慈善堂,专卖死人的东西。每次经过时,总要多看几眼。门前的花圈,门里的黄纸、冥币,一套套叠放整齐的寿衣,一座座花花绿绿的纸房子……还是老一套,没什么新奇玩意儿,应该再加几辆大奔、宝马……与时俱进嘛!一般,店面很是清冷。店主在门面的中央罩了个火炉,几个闲客围在一块,一人一方,热气有了,人气也有了……清明时,上坟的多了,店主自己动手做起了清明吊。瞥了几眼,简单。一根细长的竹签上,绕一圈剪成碎条的白色软纸,就成了。还有难点的,彩色灯笼似的样式,这个就不是几眼能瞧明白的……当然,不同区域的习俗还是略有差异,东头那一带的百事堂更多是用白、黄的菊花祭祀先人。
往下走几步,是一家卖包子的铺子,名号‘八戒’。这名字也忒俗了点!可就是这样一家其貌不扬的小铺子,硬是把周围几家早餐店的生意给‘搅黄’了。隔壁一家东北饺子馆,也没招谁惹谁,撑了那么多年,到了,被逼关门了。谁想包子和饺子也能打起架来!世事难料啊!这家包子铺的主子,长得确实有点八戒样,特别是鼻子和肚子。不过,别人可是勤快得很,头一天,馅儿和面和好放冰箱。一早,拿到店里,现做现卖。那个苦,十个八戒也受不了。店面顺了后,极少见到老板了,老板娘领着三五个娘子军,分工明确,擀面皮的擀面皮,放馅儿的放馅儿,折褶子的折褶子……老板娘从不闲着,除了卖包子,收钱,找钱,等候包子蒸熟的间隙,还要去捏几个包子……那收了钱的手又去面堆里碾压两下,我实在有些下不了口。若是撞个正着,我是决意不买的。没看见么,还是能闭眼吃几个的。图个心理安慰……老板娘带着几个嫂子在此地打下了一片天。八戒包子铺成了这条街上的明星店,屹立不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