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在今年农历七月十四即新历8月24之前,我以为我对家乡足够了解,但在新历8月24日之后,我才知道,我之前的认知有偏差。
为什么我有这种感想?原因是说,近段时间我家乡举办了一件大事情,在县域内,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事情是这样的,农历七月十四——田园节,是我家乡的传统节日,跟国人所熟知的七月十五中元节不同,
田园节,源于嶂下村历史名人黄迁。据记载,黄迁上疏讨贼置县,获准将归善的古名都、宽得都,长乐的琴江都置成一县。族人盛赞黄迁劳苦功高,遂定于即农历七月十四日宰牛宰猪,为全族庆功节。黄迁劝族人把庆功节改为"田园节",以后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至今嶂下人以"七月十四为大节日",纪念黄迁奏准置县。
田园节,这三个字是书面语,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不会这么称呼这个节日,乡亲们亲切地称它为"七月十四"。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我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有杀鸡杀鸭杀鱼杀猪杀牛,祭祖先的习俗。
![](https://img.haomeiwen.com/i4663748/a19625d0d6fadc06.jpg)
但是今年的七月十四,不同以往。今年的田园节,由村民自发组织,政府协助的情况下进行,志在举办一场县域内空前隆重的田园节,政府补贴启动资金,再由村委号召外出乡贤踊跃捐资,促成这一桩盛事。
这次举办田园节,圆满成功,引起县内外的媒体纷纷报道,影响力不可估量。也正是由于这次的田园节,我深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了解很有限。
我家乡是一个行政村,行政村是我国最小的行政单位,在生我养我的村子里,有五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居然都不知道。其中有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我母亲都会做的蒲米。
来看看官媒的报道:
据了解,嶂下村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蔚起,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蒲米制作技艺,市级、县级非遗项目有客家山歌、纸马舞、龙舞、狮舞等。文化名人有诗人黄迁、花朝戏著名演员黄桂亮等,现代嶂下村更是人文荟萃。自古流传的田园节是嶂下村最隆重的节日,热闹非凡,充分体现了感恩、敬贺、祥和的人文精神。
我本人也经营公众号,在看到官媒的报道后,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嶂下人,有些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客家山歌和纸马舞,闻所未闻,我就主观上感觉是官媒在"吹得天花乱坠",我以自媒体人的敏感,第一时间就想写文纠正官媒。
但是我不确定纸马舞到底有没有存在过,于是我在宗亲群里,问长辈,没有人回答我,我在一个死党群里问同乡的同龄人,有一个同乡人告诉我,客家山歌和纸马舞,嶂下都是有的,虽说现在纸马舞消失了,但是他肯定的表示小时候看过。
我对他的话半信半疑,于是去手机上搜索相关的文章,有一篇旧闻说,
据了解,明朝末年,永安县(今紫金县)附城镇新庄秀才陈五从河南开封引进纸马舞。第二年的元宵节,他便到县城表演,颇受群众喜爱。此后,黄花、上庄等许多村庄的村民都邀请陈五传授纸马舞技艺。随着越来越多人学习表演纸马舞,纸马舞便成为乡村喜闻乐见的一项娱乐活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4663748/79e9d4e246648893.jpg)
正是由于这篇旧闻,我断定了纸马舞,并非源自嶂下村,因此嶂下村不可能有纸马舞这个非遗项目。我把我的观点发表在微信公众号里,晚上十一点多钟发的,第二天早上醒来,打开微信公众号后台查看,有人留言抨击我,说我身为嶂下人却不了解嶂下,是无知,为我感到悲哀。
有县宣传部发信息过来,说我考究不严谨,要求立即对公号文章做出处理。我被这反响惊吓到了,凌晨立即把文章删掉了。
后来听我父亲说,纸马舞,确实在嶂下存在过,后来没有人去弄了,今天县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复兴传统文化的号召,才又将这些躺在文化馆里的旧事物,重新翻箱倒柜翻出来亮相。
复兴就好比复活,事物的复活叫复兴,尸体的诈尸叫复活。就好比,张三的曾祖父,突然有一天从坟墓里爬出来,对张三说:我是你祖宗!
张三会认识这个曾祖父吗?不认识也是正常。
经过这件事情,我深感自己对家乡的历史发展很是陌生,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夏天的虫子,夏生夏死,没有见过冬天的冰雪,当别人跟我说冬天的景象时候,我还认为别人在撒谎,真是愚昧至极。
但也激发了我对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的兴趣,我想去深挖我家乡的客家文化,我想让客家文化发扬光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