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要带着小朋友去泰国旅游,问了我几个问题:佛教和印度教有啥区别?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啥区别?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佛教与印度教都起源于印度,并且他们还存在着一点亲缘关系,即这两种宗教都与印度早期宗教婆罗门教颇具渊源。
印度教,顾名思义,是印度最盛行的宗教,将近11亿的教徒,信众数量仅次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由于其教徒主要集中在印度本土,传播范围较小,在影响力上稍逊于在东亚及东南亚广泛传播的佛教。
而说起佛教,作为不信教的中国人,最强烈又深刻的印记应该源于《西游记》。无论是经由小说还是电视剧,公元七世纪玄奘西天求取佛经的故事便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隐约中佛教传入中国和故事中那段历史就这么被融合在了一起。而佛教的传播和演进史恰恰就是解释大小乘佛教区别的重要一环。
那印度教、佛教与婆罗门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是如何发展而来?
今天让我们长话短说,简单梳理一下印度次大陆早期历史。看完这一篇,聪明如你,应该就有答案了~
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
及种姓制度的雏形
大约公元前1500年,一股原来居住在中亚高加索山脉操着印欧语系语言的雅利安人(Aryans)开始大规模翻越兴都库什山,进入南亚次大陆,他们最开始驻留在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地区(今天的巴基斯坦大部分)。恩,这股入侵者是不折不扣的草原民族哦~这时候大体是我国商朝前期。
这一群被称为“印度-雅利安人”的民族就是印度吠陀文化的创造者。与南亚次大陆原住民的差异巨大,几乎是一眼便知。雅利安人肤白高鼻深眼窝,原住民肤黑扁平面部厚唇。我们可以通过佛像造像看出两者的不同。
雅利安人与原住民
在居住地的争夺战中,游牧的雅利安人凭借战马、轻便战车和铁质兵器等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比自己高的土著居民。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有的被杀害,有的被驱赶到恒河流域或森林地带及南印度,有的就在当地成为奴隶。
雅利安人的一支留在了伊朗高原,另一支来到南亚次大陆
雅利安人虽然征服了土著人,但需要在将土著人融入雅利安人社会的同时,又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因此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社会阶层划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这成为印度种姓制度的雏形,即针对白皮肤的雅利安人和黑皮肤的非雅利安人(达萨)的设定。
种姓制度的形成
及婆罗门教雏形
随着雅利安征服者与原住民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促进了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
种姓的划分从两个等级发展到四个,主要是原来雅利安人一个等级分化成了三个等级:从事祭司职业的婆罗门(Brahmins)、以部落军事首领武士为首的刹帝利(Kshatriya)、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平民吠舍(Vaisayas);原来以奴隶为主的“达萨”集团,大部分变成了首陀罗(Shudra)。种姓制度就这样产生了!
婆罗门祭司阶级具有最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利用宗教、开始控制整个社会和文化。
四大种姓之下是不可触碰者“贱民”Dalits
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的过程是婆罗门教发展的过程,这些游牧民族将当时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生活通过吠陀文献记录下来,这些以诗歌为主的吠陀文献成为了婆罗门教的经典文献。
那时候的人们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恐惧,认为神是主宰一切,因此他们通过祭祀、向神奉献牺牲、谷物和美酒来获得神的恩赐。早期的婆罗门教是一种带有泛神论特色的多神教,崇拜朴素的自然神和地方保护神,例如雷电之神因陀罗Indra,火神阿耆尼Agni,天神伐楼那Varuna,酒神苏摩Some,暴风神楼陀罗Rudra、太阳神Surya等,诸神中力量最强大的是因陀罗神(感兴趣的不妨看看《雷神因陀罗职场沉浮录》)!这些神通常性格积极活泼,主动干预人间事物,是雅利安游牧民族强悍、好战、积极进取的习性的映射。
雷电之神因陀罗Indra
火神阿耆尼Agni
太阳神Surya
当时,婆罗门教还没有形成复杂的教义,婆罗门祭司的势力尚未强大到完全垄断宗教祭祀活动,普通人也可以主持宗教祭祀。
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居住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上游的雅利安人开始向外扩张,由西北印度向恒河中下游的扩张。这一时期是婆罗门教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雅利安人与次大陆原住民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时期。
阶级分化与种姓制度结合在一起,婆罗门与刹帝利属于压迫阶级,首陀罗遭到任意压迫。种姓之间的区隔越来越明显,比如:种姓之间禁止通婚(但高种姓可与低种姓的女子通婚);婆罗门垄断所有的祭祀活动;一些低阶层(首陀罗)的人地位下降,受到公开歧视;通常属于刹帝利种姓的国王自称全体人民的绝对主人,对普通百姓“随意加以迫害”,对各奴隶阶层则可以“随意加以驱逐和杀戮”。
种姓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以血统、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互不交往为特征的社会等级制度。
为了维护统治,婆罗门编写了大量的经典,试图为当时的社会秩序制造理论依据,被称为“吠陀文献”,包括:第一类是吠陀本集,共四部,是颂诗、祈祷词和咒语之类汇编;第二类是记载各种仪式和典礼的书籍,称为梵书或婆罗门经;第三类是奥义书。吠陀文献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献体系,他们从法典化了的吠陀文献中逐渐引申、发挥出印度的宗教及其礼仪、哲学、英雄史诗、神话、历史传说、法律、集合、天文学、数学和语言科学。所有这些构成了一般所称的婆罗门教Brahmanism的教义。
吠陀文献索引
这个时期,诸神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分别主掌破坏、保护和创造的三主神湿婆、毗湿奴和梵天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因陀罗、阿耆尼和伐楼那等自然神。
梵天、毗湿奴、湿婆三主神
同时,宗教上的献祭仪式通过祭祀专家婆罗门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创造出家庭祭和天启祭两大类祭祀仪式。家庭祭是家庭中以人事为主的各种仪式,一个正统的婆罗门一生要进行包括受胎礼、出生礼、命名礼、哺养礼、剃发礼、入法礼、归家礼、结婚礼等12种重要的仪式。而天启祭则是在公共场合由婆罗门祭司主持的以祭祀天神和各种超自然力量为主的仪式,通常是以动植物或苏摩酒奉献于神明或祖先。恩,残忍的马祭和人祭,就分别以马或人作为牺牲进行献祭。
总之,婆罗门教是指以吠陀文献典籍为教义,崇尚复杂的祭祀仪式来沟通人与神并支配万物,并且发展出垄断宗教事务的婆罗门祭司阶层的宗教体系,三个词“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就能概括婆罗门教的特点。
Duang,Duang,Duang!敲黑板,上半堂课小结来了——
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与原住民融合又刻意分化,逐步形成种姓制度,其文化沉淀形成的吠陀文献成为婆罗门教教义基础。随后通过种姓制度的强化、婆罗门教教义的完善、宗教仪式的复杂化,使得婆罗门教逐渐发展成为体系完备的宗教。
|“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中的印度历史■上|
|你想不想穿越回历史上那个黄金时代■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