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往事67 鬻拳

作者: 为仁由己zj | 来源:发表于2019-04-12 22:07 被阅读1次

    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封楚文王的门?难道不要命了吗?

    这个不怕死的人叫鬻拳。

    楚文王是楚国老板,大家都怕他。但是这个鬻拳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狠角色,他还真不怕楚文王,相反,他要是发起狠来,楚文王倒要让他三分。

    这里我们先插播一下姓和氏的问题。

    古时候,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社会,从字面上看,也是由女生两字组成,意即是哪个女子所生,给自己的孩子打个标记,以免搞错,那时子女都随母姓。后来到了父系社会,父权抬头,子女都随父姓,但是姓这个字却深深地烙上了母系社会的印迹。

    氏是姓的分支,氏的获取方法很多。春秋时期,氏一般取自封地名、官爵名、国名、先祖名等,途径较多,因此有时会出现一人多氏或是父子不同氏的现象。

    总体而言,姓是用来辨血统、识种族、别婚姻、明世系的,所以有同姓不通婚的规矩;而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唐代的《氏族志》就是典型代表。男子多称氏,女子则多言姓。春秋初期,对于一个人而言,姓是不变的,氏是可以变的。到了后来,氏也渐渐固定不变,以为定式。

    举个例子,鼎鼎大名的孔老夫子并不姓孔,孔是他的氏,他是宋人之后,祖上应该是商人,商人子姓,所以他也姓子,孔是源自先祖孔父嘉的称呼。

    而孔老夫子的父亲叫叔梁纥,父子两个名字几乎完全不搭,这中间还涉及到当时的称呼方式。春秋时期,男子的称呼方式种类繁多,有氏加名、身份加名或是其它等等,父子称呼不搭完全正常,不必大惊小怪。

    到了孔老夫子以后,便以孔为氏,至今不变。

    秦汉时期,当时风俗已经有姓氏合二为一的趋势,太史公写《史记》时,也将姓氏混而为一。

    现在,我们已经只说姓什么,不再说什么氏,只是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我们现在说的姓,实际上大多数是以前的氏。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从鬻拳的名字来看,他很有可能是鬻熊的后人,也就是说鬻拳和楚王熊氏很可能是同宗一脉。由此推测,他的身份应该比较高贵,从下面的故事中,似乎也可以佐证这一点。那么地位高贵的他为什么会成为城门管理员呢?

    有一次,楚文王和鬻拳两个人在一起讨论某个问题,估计这个问题比较重大,结果两人却意见相左,没有达成一致。

    楚文王想,我是领导,不管对与不对,总得听我的吧!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没有意外,大多数人也会认同楚文王的想法,咱不得罪领导,保住自己的饭碗最重要。

    可是,这次却偏偏发生意外了,鬻拳不属于大多数人,他不认同楚文王的想法。他认为楚国的江山是楚人的江山,先祖的江山,不是你楚文王一个人的江山,事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因为你是楚文王就可以不听别人的意见。

    鬻拳这么想也没错,问题是楚文王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吗?当然不会。要让楚文王改变自己的想法,还得有行动。

    鬻拳也拿出了自己的行动。但是,他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的劝谏楚文王。他采用了一个极端的劝谏方式:兵谏。这个兵谏倒不是派兵去逼迫楚文王,而是他自己直接拿起武器,迫使楚文王同意自己的意见。

    楚文王当时就傻了,有你这样进谏劝说的吗?可是刀都架到脖子上了,出于无奈,他只好同意了鬻拳的意见。

    或许鬻拳的意见的确是正确的。事后,楚文王并没有追责鬻拳的大不敬行为。

    事情貌似结束了,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不属于绝大多数人的鬻拳又开始不走寻常路。

    虽说自己是为了劝谏楚文王,让他听从正确的意见,但是自己的方式方法终究有问题,是以下犯上的大不敬行为。楚文王确实没有追责自己,但他却不能原谅自己,如果每个大臣都像自己一样,还成何体统?

    因此他自责地说:我用武器威胁国君,没有比这更大的罪了。

    他说到做到,立马进行了自我处罚。不过,他的处罚力度有点大,有点狠,他把自己的双脚砍了。

    宗亲老臣,为了自己,结果好端端地失去了双脚,现在没了双脚,行动也不方便了,更别说以后跟随自己南征北战了。

    楚文王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也挺不是滋味。于是按照当时照顾伤残人士的惯例,让鬻拳担任大阍一职,通俗点讲就是城门管理员。

    再说说城门管理员这个职务,大家可别以为只是个看门的,没什么了不起,在古代这可是极其重要的岗位。冷兵器作战时代,城墙是防御和保护自己的关键,而城墙上的城门就成了关键之中的关键,关门打狗,门户大开,这些词汇都说明了门的重要性。

    相传雍正能够顺利当上皇帝,隆科多的支持至关重要,而当时隆科多就兼任着一个重要职位:九门提督,也称步兵统领。这个职位很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守备北京城的九大城门。

    再比如说,女生宿舍楼下的看门阿姨如果不让你进门,你就只能望眼欲穿,不见伊人,空把心焦急,没法挪半步。

    说来说去,门真的很重要,而看门人更重要。

    现在,堂堂楚文王也一样。鬻拳的一道封门令,让他吃了闭门羹,有家不能回。可是,楚文王还真是一点脾气没有,他知道,和这个犟脾气,认死理的鬻拳讲道理,纯属多费口舌。

    因此,楚文王只好无奈地选择掉头离开,去了黄国。

    黄国,侯爵封国,嬴姓诸侯国,地盘范围在今天河南潢川县一带。

    去黄国干什么?

    去揍黄国人一顿呗。因为根据游戏规则,只有打了胜仗才可以进城,所以楚文王选择去揍黄国人一顿,然后就可以高高兴兴也回家了。

    这是典型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悲催的黄国完全是躺着也中枪啊!

    不过这一次,楚文王倒是没有挑错对象,黄国人捏起来很顺手,楚军在踖陵(今河南潢川)打败了黄军。

    由于此战目的只为回家,取胜后楚军没作逗留,很快就撤军回国了。但是,当军队回到楚国湫地(今湖北宜城附近)时,生龙活虎的楚文王突然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同年夏天的六月十五日,楚文王病逝。

    噩耗传来,最后悔的人莫过于鬻拳。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道封门令,不但封死了楚文王的回家路,还把他送上了不归路。自己的本意只是想让自己的王做得更好些,没想到天意弄人,结局竟然会如此惨淡。

    他无法释怀,无法原谅自己。

    我有罪啊!既然生不能再辅佐你,就让我死了去地下继续辅佐你。

    鬻拳把楚文王安葬以后,自己也在附近自杀身亡。楚人明白他的心意,将他安葬在楚文王的地宫前庭,成全了他的心愿。

    楚人将鬻拳尊为太伯,让他的后代一直担任大阍一职。

    有识之士认为:鬻拳算是爱护国君了,由于劝谏而对自己施刑,受了刑仍不忘使自己的国君归于正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往事67 鬻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tk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