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读书青春
却秦振英声,意轻千金赠-志愿者鲁仲连的故事

却秦振英声,意轻千金赠-志愿者鲁仲连的故事

作者: 水中沚 | 来源:发表于2017-04-23 06:54 被阅读0次

在当今的影视作品中,一批战国时代的辨士以其机辩诡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芈月传》里的张仪,《大秦帝国之崛起》里面的范睢。虽说演员们演的都很出色,但是在读史的过程中,其实自己早在脑海里勾勒出他们很模糊的印象。看了电视剧,总觉得不太一样。我也在想,和自己的脑海里的那个想象出来的印象相比较,影视作品中的这些人物缺了点啥呢?我觉得好像是智慧和仁义。

很多辩士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利益至上的!那么在那个战火纷飞、各为其主的年代,有没有一位国际主义者或者类似于当今志愿者这样的人物呢!

为了定义准确,我特地查了一下如何给志愿者定义。

联合国这样给志愿者定义。志愿者是自愿进行社会公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

这样看来,齐国人鲁仲连肯定是战国时期志愿者第一人。

却秦振英声,意轻千金赠-志愿者鲁仲连的故事

(一)

公元前258年,秦昭王为了达到扩张疆土,称霸中原的目的,派重兵将赵国首都邯郸团团围住。赵国自长平之战惨败以后,已经失去了和秦军抗衡的能力。秦军兵临城下,大有一举灭了赵国的意思,形势岌岌可危。

赵孝成王束手无策,心急如焚。紧急召平原君赵胜前来商议。看来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合纵抗秦了。平原君先带着门客去了楚国,这个门客毛遂脱颖而出,成功的用激将法劝楚国出兵,楚兵在春申君黄歇的带领下,出兵援赵,这就是著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

魏王也派出了将军晋鄙营救赵国。秦昭王看情况不妙,于是写了一封信给魏王,恐吓他,意思是说,你最好别动,你动了下一个打的就是你。

魏王一下子就被吓住了,让大军在汤阴驻扎。更有甚者,他还派了一个名叫新桓衍的史臣去游说赵王,让赵王尊奉秦昭王为帝。

鲁仲连这个时候恰好在赵国游历。他听说这个事情以后,马上去找平原君,要求见这个使臣一面。鲁仲连在当时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以辨才名扬各诸侯国。

见到新桓衍之后,鲁仲连一声不吭。新桓衍说:我看留在这城里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但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为什么还长久留在这里不走呢?"

鲁仲连说:"世上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的对待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的肆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忍心做它的顺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赵国啊。"

接着,鲁仲连通过举事例的方式,生动、形象、深刻地分析了秦称帝给其他国家所能带来的种种弊端。新桓衍心服口服,说:"始以先生者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他决定返回魏国,劝说魏王一起合纵抗秦。

秦军主帅听说这个事情,主动把军队后撤50里。

后来,赵、魏、楚三国联军联手反击,秦军大败,赵国安全了!

事后,平原君要封鲁仲连高官厚禄,鲁仲连再三推辞了。平原君于是设宴款待平原君,席间他拿出千金要重谢鲁仲连。鲁仲连微微一笑,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纷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既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被天下义士所尊重,是因为为人排忧解难从来不要任何报酬,如果要报酬,那不就像做生意一样了,我鲁仲连是不做这样的事情的。于是辞别平原君,终生不见。

你在鲁仲连身上看到了什么?肯定不仅仅是"辨"吧?他和其他辩士不同的是,他身上有一股"义",他通达,仗义,高风亮节。

有一次,魏安离王问子顺(孔子六世孙,当时为魏国丞相)谁是当今世上的高士,子顺说:"世上没有这种人,如果有次一等的,那就只有鲁仲连了。"

曰:"鲁仲连强作者也,非体自然也。"

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魏王不相信鲁仲连真是这样的人,他觉得鲁仲连是强迫自己这样做的,不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多少有一点点装的成分。

子顺是大贤啊,名人之后。他当即反驳了魏王。他说的这句话很出名,他说:"人都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情的,假如不停的这样做,就可以成为君子;始终不变地这样做,习惯与本性融为一体,那么就成为自然了。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要养成好习惯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好习惯成自然了,就内化成他的一种优秀的品质了。

却秦振英声,意轻千金赠-志愿者鲁仲连的故事

(二)

二十多年以后,燕军功克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了这个燕将不少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不敢回燕国。这个时候,齐国的田单功打聊城,由于燕军死守,所以久功不下,双方伤亡惨重。

田单设法找到鲁仲连,想让他劝劝燕将投降。

鲁仲连写了一封信,包在箭上射进城里给燕将。

信中写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矣,非智也。三者世主不存,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者不怯死。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祥计而无与俗同。

鲁仲连说:"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而后顾及国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忿,不顾及燕王无法驾驭臣子,是不忠;战死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功业失败,名声破灭,后世无所称诉,是不智。有这三条,当世的君主不以之为臣,游说之士不会为之记载,所以聪明的人不能犹豫不决,勇士是不怕死的。如今是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这时不能决断,时机不会再有,希望您祥加计议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

然后鲁仲连又列举了很多事例,把事情分析的相当的透彻。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以后,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

燕将大哭了三天,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要回燕国吧,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燕王诛杀;想投降齐国吧,杀死和俘虏的齐国人太多了,怕降顺以后受侮辱。他长长的叹息一声:"与人刃我,宁自刃!"与其别人杀我,不如我自杀吧,于是真的就自杀了!

不过这是《资治通鉴》里面的记载,《战国策》在记录这个事情的时候,说的是燕将没有自杀,他看了鲁仲连的信以后就决定退兵而去了!鲁仲连靠一封信解了齐国之围,让许多百姓免于一死。

我个人比较喜欢《战国策》里的这个结果!

田单要封鲁仲连爵位,但是他逃到了海上做了隐士,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拙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矣。"意思是说我与其因获得富贵而屈从于他人,宁可忍受贫贱而随心所欲。

总之鲁仲连"一箭定聊城"又避免了一场杀戮。

(三)

鲁仲连比较出名的故事还有和田单论功狄,和孟尝君论士。和田单论狄,主要体现了鲁仲连的智慧,遇事有先见之明;和孟尝君论士,主要讲诉了在鲁仲连的眼里,什么才是真正的"士人"。

诗仙李白有诗《古风》赞鲁仲连:

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却秦振英声,意轻千金赠-志愿者鲁仲连的故事

鲁仲连"却金、蹈海、让齐爵"是李白眼中的"淡荡"人,所以他说"拂衣可同调"。他成了后世很多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这种倜傥磊落的行为是不同于其他辩士的一大特色!

鲁仲连视金钱富贵如草芥,是真正的义士。

战国辩士中,吾独爱鲁仲连!

却秦振英声,意轻千金赠-志愿者鲁仲连的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却秦振英声,意轻千金赠-志愿者鲁仲连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eu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