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PRINCIPLES精读营原则
《原则》笔记(14)把公司打造成可以进化的机器

《原则》笔记(14)把公司打造成可以进化的机器

作者: 我是高黑 | 来源:发表于2018-04-14 13:44 被阅读12次

    工作原则第10-16章。

    《原则》一书读到工作原则部分,感觉有些枯燥。一方面,从基本理念上,并没有和生活原则部分有太多的不同,还是极度开放、创意择优、不断改进这些。另一方面,大量的细则罗列,跟读一本手册差不多,过于琐碎和详细,感觉应该放入附录,而非书的主体部分。估计就算是桥水公司的员工,也不会津津有味的读吧。

    不过本着善始善终的原则,还是把最后一篇读书笔记写完。

    达里奥对于公司运营和管理的整体理念,就是把企业打造成一架高效和可进化的机器

    诚然,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说自己是像机器一样运转。但,同样是机器,其精密程度和自动化程度必然有区别,我们可以说桥水相比较一般的企业“更像”一架机器:

    1、桥水奉行的是一种极度理性的文化,筛选的员工也是高度理性的,它们只用人的理性的一面。而这是桥水一切理念的基石。

    2、桥水把日常的人事管理、业务决策,甚至会议流程等,都编写了“原则”来指导。企业不随意发挥,尽可能基于大样本、大概率的统计和提炼,形成原则办事。这使得整个企业的运作处于一种高度可预测和可控的状态。

    3、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碰到结果达不到预期时,会考虑是不是仅仅是个案,要不要对原则进行修正。遇到原来没碰到的情况,也会尽快形成新的原则来填补空缺。这样就保证了企业既有成功经验支持,又不会囿于老的经验而裹足不前或者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4、打造这一套机制主要靠的是达里奥,但是企业的运转并不依靠达里奥。桥水实行的是创意择优,也就是意见精英制度,每个人都有可以贡献自己的想法、分析和判断,企业最后会根据不同员工可信度和相关性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尽最大可能避免个人单独决策。从而,在根本上杜绝了领袖依赖。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任正非为华为撰写《基本法》,甚至我党早年的影子。或许高效的组织机构都有相通之处。

    桥水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达里奥能搞这一套,跟桥水独特的行业特点是有关系的。

    投资行业虽然风险巨大,但是这种风险更多的是体现在决策失误上,而不是企业管理上,其企业管理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有相同的地方,比如人数相对较少、业务模式相对单一、客户源相对稳定。桥水的客户主要是一些关注长期稳健回报的基金或者信托机构,而他们所做的事情,本质上就是买入、持有和卖出。这就让企业具备了一种可能性,可以长时间的打磨一架机器。

    但是,更多的行业并非如此。比如诺基亚,它当年辉煌的时候是自己有生产工厂的,在价值链上延伸的很长。但是苹果是只有设计和软件机构的,这就让苹果可以没有任何包袱的创新和快速迭代,小米、华为等也是模仿这个策略。诺基亚碰到智能手机这个变局,要进化原来的机器几乎不可能,只有革命,而革命就意味着要把原来的机器打烂、推翻,重新打造一个新的,比如你得放弃你的工厂。事实是,诺基亚根本无力革命,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死去而毫无办法,以至于木马CEO最后的记者发布会时说,他也不知道究竟做错了什么,但是就是倒闭了。

    柯达、摩托罗拉、惠普、雅虎,很多成功的企业在碰到巨大变革时,都无法完成机器的革命,从而沉沦甚至倒闭。同时,我们也看到,同行中,也有活过来的,比如富士、DELL、IBM、微软,这些公司也同样遇到了革命性的挑战,但是却活了过来。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公司运转的更像一架机器呢,还是更不像一架机器呢?

    本文无法力回答上述问题,但有几个观点值得未来探讨:

    1、当外部环境产生巨大变革时,比如技术革命、商业模式颠覆等,作为老的企业,是不是只有对企业运营和管理进行革命才能渡过难关,仅仅改进是不行的?

    2、运转的越像精密机器的企业,是不是越难以在内部发生革命?

    3、相比较机器,会不会一个有机体更能够适应变化?对于有机体,需要这么细化的原则吗?

    4、原则本质上是基于历史数据的,但是面对未来变化时,有时没有历史数据可以参考,甚至采用历史数据是更糟糕的选择,这时会不会没有原则会更好?或者,原则不这么细化会更好?

    5、投资不需要感性,但是绝大部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却需要制造品味、美感和关心,而这些都是和理性相违背的。一家如精密机器一般运行的公司,会不会创造力更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则》笔记(14)把公司打造成可以进化的机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fl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