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长江下游,是座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1937年12月13日之前,人们提起它来一般会说它是“六朝古都”或“十朝都会”,而那之后,这个城市又多了一个让人铭记在心的代号——“南京大屠杀”,那段黑色的记忆,就一次次在不同人的唇齿间、脑海里、心海处呼啸而过穿梭在忙碌的世间。
带孩子到南京游玩,问他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原以为他会说要去莫愁湖、秦淮河、中山陵、明孝陵等有名的风景区,没想到,他说:“到哪玩都行,我只要能去一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行。”
问他问什么。他说,电视和网络上看的总觉得不够震撼,亲眼看看当年日军的罪行以及南京城百姓的惨状,会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不去盲目崇拜日本,有效的抵制诱惑。
正好,这也是我想要的。
于是,我们便在唯一一天的南京自由行选择了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纪念馆建立在南京大屠杀遗址之上,景区内陈列有大量独特的建筑、雕塑、历史文物和历史图片,辅以景区和平公园、胜利广场等其它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人文生态景观,形成了由历史和人文相糅合的丰富的观赏资源。
寻找黑色记忆之旅走进纪念馆的大门映入眼帘就是一个巨大的雕像——一个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呐喊,悲怆的气息扑面而来。
刚刚还在摇头晃脑听着音乐的儿子,立刻摘下耳机,庄严肃穆地看向雕像。
接着就是一个又一个黑色的雕像,有八十岁老母亲推着儿子说“快跑,魔鬼来了。”;有丈夫拖着死去的妻子,艰难地向前爬行;有在飞机轰炸下麻木在恐惧里的孩童;最悲惨的是一个婴儿冻死在被打死的母亲敞开的胸膛上,血水,泪水,鼻涕冻在了一起,他的哥哥坐在一旁哭泣……悲伤沉重在空气中弥漫开,吹过耳畔的风似乎也狰狞起来。
寻找黑色记忆之旅 寻找黑色记忆之旅 寻找黑色记忆之旅一直往南是一条寸草不生的石子路,每颗石子都象征着一颗遇难者的头颅,石子路的入口是一个好好的纪念牌,上书“1937.12.13 300000”这样子一组红色数字,时刻提醒我们从那天开始到1938年1月1日,南京共被杀害了30万的同胞,他们都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统统倒在了日本人的屠刀下,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山川,土地,小河,江水。
随着人流,来到纪念馆的悼念馆,里面陈列着各种照片、资料、录像、物品以及遇难者长眠之地的泥土……
孩子前所未有的认真庄重,一帧帧,一幕幕,一件件,一瓶瓶,仔细观看,几度泪水涟涟,呼吸沉重。
1937年,12月16日美联社记者麦克丹尼尔日军驱逐舰“津贺号”离开南京,前往上海,在去往江边的路上,麦克丹尼尔看到街上的尸体又多了许多,他后来在报道中无奈地写道:“我无能为力,南京最后的记忆是死去的中国人,死去的中国人,还是死去的中国人。”一个个普通的老百姓变成了日本人屠刀俎的鱼肉,任人宰割。
屠城过后,幸存者寥寥无几,即使是这无几的人也是伤痕累累,记忆里周围是无尽的黑夜与浓雾,就连记录下来的片刻,都悲伤成河,肆意流淌,穿越时空,抨击着每一个人的心。
在“万人坑”遗址,看着断土里层层叠叠的白骨;看着祭场里莹莹烛;看着长43米、高3.5米,老百姓称之为“哭墙”的遇难同胞名单墙;看着一个个没有具体姓名,只写×××的大伯,×××的婶婶,或是一些乳名……光孩子的拳头一次次攥紧松开再攥紧,嘴角下坠,腮帮的肌肉绷得紧紧。
当年的南京城曾经到处是残垣断壁,人摞着人,尸体堆积成山,血流成河,那是一段不可磨灭的黑色记忆。
如今南京城高楼大厦,人来人往,繁花似锦,希望,生活在现世安稳中的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历史,那段黑色的记忆。
这是一场浩劫,这是一场人为的灾难,任何一个中国人,不管你是福建的还是黑龙江的,你是云南的还是内蒙古的,你是河南的还是甘肃的,只要日本人涉足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屠杀,虽没有南京大屠杀惨烈,但依然不可磨灭。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历史,这是在我们共同的国土上的发生的灾难,你可以忘记仇恨,但不要忘记过去,忘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走出纪念馆后,天空飘起蒙蒙细雨,好像无数滴的泪水从天而降,儿子说:“真应该让那些对日本趋之若鹜的人来看看,以后谁想到日本留学或游玩,先到纪念馆接受一次教育再去。”
我连连点头称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