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启行为的改变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
很多人说自己没有选择时,其实是说:这不是我想要的选择。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
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期待的好处发生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发生在过去或者当下;期待的好处是被教导的,而经验的好处是能切身感受到的。
人们即使处于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人们熟悉它。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
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建构现在的生活。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的来源。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 Karen Horney)打过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想要让车运行,却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踩着刹车,能量和动力就在这样的空转声中痛苦地消耗着。
我们不能一味责怪那些阻碍改变的行为,更不能责怪心理免疫系统,因为它曾经保护了,也许现在还在保护着弱小的容易受伤的我们。它就像一个尽职的老奶奶,为了保证安全,百般阻拦我们到新的地方去。但终有一天,我们要挣脱她的怀抱,开始新的旅程。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在往前看和往回看时,看到的东西经常不一样。往前看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改变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和心中的大象正面对抗,而是需要绕开他的防御机制。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专注精进),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顺其自然)。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去化缘。回到山脚下时,天已经黑了,小和尚看着前方担心的问老和尚:师父天这么黑,路这么远,山上还有悬崖峭壁,各种怪兽,我们只有这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家呀?老和尚看看他平静地说了三个字:看脚下!
“场”并不玄虚,他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做事的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稳定的心理预期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一个人在某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与理的先后顺序是很有讲究的,得先让大象有所触动,他才能听得进去道理。
越是自责,一个人越容易放纵自己,陷入放纵——自则——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
如果只是很轻率的表扬,那其实也就是在说你们只能做到这种程度,而我不停地批评你们,挑战你们就是要把你们从固步自封的壳里逼出来,相信你们完全能做得更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4937/ae1114a43b450e74.jpg)
(二)推动思维的进化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人际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如果一个人跟母亲的依恋关系足够安全,就像一条船知道后面有避风港,行军的队伍知道后面有充足的粮草,这个人自然就会对世界感到好奇,会发展出探索世界的本能。
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极大的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表扬聪明和表扬努力激发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式。
有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这很容易妨碍我们的学习和进步。
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愿望不一致。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设想,本身就是偏见。
太多的应该思维限制我们表达自身情感,甚至最终取代了真实情感的表达(千篇一律的婚礼)
这就像在表演一场叫做“努力”的行为艺术,只是希望通过摆出努力的姿势,来满足心里“应该要努力”的想法。
当你不认同某种规则,但迫于某些看不见的压力不得不屈从时,你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分裂,这种分裂不是让你觉得自己被压抑了,而是让你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这是很多人在不停寻找自己的原因。
很多的烦恼背后,都是应该思维导致的非黑即白。
应该的规则只有符合不符合、遵守不遵守,规则天生就是非黑即白的。
曾有个年轻人问冯仑:我想创业,可是没有钱怎么办?冯仑说:创业的人都是先有梦想,再去找钱,想办法实现梦想的。有了钱才去创业,那就不叫创业了。
每个不可控的事情背后,都有可控的成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4937/78f03d854c1505bd.jpg)
(三)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不是我们的个性。
角色的本质,是人和人在关系中产生的一种行为期待,是关系里的人共同达成的隐性契约。
指导者只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建议,而批评者常常会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的事。
越是不安,人越是会相互靠近。
比较稳定的关系都是三个人组成的。
桥梁是被固定的,他没有办法找自己的路,因为桥梁知道,如果他离开了,桥梁的两头就会变成两座孤岛。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
对每个孩子来说,家里的纠纷都是天大的秘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刺猬,离得远了会觉得寒冷,离得近了又互相伤害。
原谅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
人际关系的烦恼主要根源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的两分法。
我们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达,而看不到自己的需要。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勇是认清现实以后还能热爱现实。
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另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这种相遇又长又短,最终我们还是会分开,各走各的路。
只有离开过家庭的人,才能选择回家。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我们才能以成熟的姿态真正自主地投入一段关系。
(四)走出人生的瓶颈
抑郁症: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转变的过程出了问题。人被卡住了,才有了抑郁的情绪。
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样的转折期,他又是如何度过这些转折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有一个人,一生都发展平顺,从未经历过挣扎和难事,那这种平顺本身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挫折,把他变成一个特别平面和肤浅的人。每一个转折期,都在更新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在考验我们的意志和精神,都在给我们的自我增添新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些,自我就会变得寡淡无味。
离开了平台之后重新去思考自己,思考什么是身份带给自己的,什么是剥离了特定的身份之后仍然有的自我的内核,这些自我的内核,也许更接近自我的本质。
褚时健:在失落的时候,人总是想亲近自然,而种植本身就有重生的象征意义在。
巴西经典寓言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一句话:当你全心全意的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职业转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中间有很多的反复和纠结,计划通常是派不上用场的,只有尝试的反馈能告诉我们对未来职业的设想到底是对还是错。
决定选择的力量不是来源于环境,而是来自自己对未来的构想。
在每个挫折的背后,都是带着珍贵的礼物的。礼物不是来自挫折本身,而来自我们对它的适应。挫折和礼物,是相约而来的。如果没有某种挫折,我们就不会发展出适应这种挫折的能力和智慧。
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健康这个观点本身。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4937/abc6706fd62e9864.jpg)
(五)绘制人生的地图
如果我们不能从职业中获得相等的回报,就会有被剥削感,也就很难投入到职业当中。报酬还会把职业跟爱好区别开来,爱好是可以不计较报酬的,但职业必然会计较。
占有式的爱和青春期的自我中心很像,都是过度关注自己,忽略别人的需要。只不过中年期关注的东西,从自我形象变成了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年轻人和年长者在相互医治中,帮助彼此完成了人生发展的课题,这真是一种巧妙的安排。
“我并没有完成建立亲密关系的课题,可是我有了另一种本领,容纳孤独的能力”
知识的价值不是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发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家范伦特说:“从40岁到衰老的步骤,和前面的发展阶段是反向的。40岁时面对情感危机,像青少年一样;60岁时挣扎着抗拒时光变换,像10岁一样;80岁全神贯注于一个难以控制的、不稳定的身体,像学步儿一样。”
建议大家读的时候,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读,因为你一定会从中找到你的答案。不,是印证。
一定要有足够的思考力,并不是简单翻完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