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车间里面,一个人撸图的时候,都会碰到“产品经理”飚过来说“喵啊,XXX页面要做一个弹框,是给用户XXX的,你准备一下哈~”然后又准备飚回去,每每还没等他溜走,就立马按住他,掐死在座位上坐下来跟他好好的掰扯一番:这是谁提的要求?为什么要加这个功能?然后内心过一遍(这个情况典型么,加了用户都会开心吗?不加用户会守影响吗?)确认需求没有问题之后,再思考满足需求的处理方式(请听题:除了弹框咱还能有点出息吗?),最后交付需求+后期跟进验证。
这算是个老梗,但还是值得拿出来说道一番~
产品上去后,我们车间全体开始了紧张的填坑阶段,产品投入市场在接受受众的检验中,由于场景分析不彻底,业务逻辑不完善以及客户PM附体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后果就是不停地目睹各种新需求的诞生,所以就出现了上面我跟“产品经理”的日常,这次要说的话题就是关于处理需求的正确姿势。
还是上面的那个日常,之前从其他设计博客中取经的时候,也看到很多同行都有说过工作中做设计的自我修养问题,设计向来并非简单执行,把事情做完和把事情做好中间差了一万遍沟通和交流,同事、客户提上来的设计需求,如果没获取到充分的信息,了解到这一份设计需求的所运用的具体场景,就难免要反复修改,一次次修正自己的设计方向(还顺带骂一句客户煞笔),所以接到需求该问的内容,一点都不能少。
问:用户+场景+任务(此段配上大写加粗效果)
这是我被“产品经理”逼急眼后自己憋出来的固定句式,后面才发现像kentzhu、纯银、飞哥几位前辈,他们自己都提过关于这三个维度的需求观点(恩,反正人蠢多读书就好了),我抛砖引玉分享一下自己是怎么运用到日常的。
1.定义需求:目标用户在使用场景下的具体任务
接到需求后,把这个需求运用到的具体情形描述一遍,是什么客户(是否目标用户)在什么场景(归属主场景还是特殊场景)进行的具体什么业务(归属主要任务还是次要任务),基本问过这一遍后,能够基本的了解到这个功能具体情况,最好和协同的伙伴们也都沟通好这样的交流方式,具有场景感,才能让整个团队都对产品有深刻认知(因为每次我一问完,“产品经理”基本又回去确认一遍信息后才给答复…/黑人问号)
2.筛选需求:资源应该集中在最核心的需求上(人少功底薄不能任性)
车间人少地少事情多,几条业务线基本把全体忙的一愣一楞的,本着好钢用刀刃的勤俭节约好传统,需求定义出来后,再分清轻重缓急:什么客户出于什么目的提出来的需求,能否成为开发团队优先开发的理由(某车间以客户钱多为导向决定需求优先,唉····)
3.分析需求:关于做和做好
场景往往是连续的,满足需求之后产品,在完整的任务路径内应保持良好的贯通性,样式相关、逻辑一致,我原来弱鸡的时候(你现在也弱鸡啊)面对突然冒出来的需求:需要补充模态弹框,做出来的效果就整个是一种画面的脱离感,不知道还以为弹了个广告出来,沉浸式的工作状态被生生打断,这样的体验很不好,在需求合理,产品需要的时候,要把完完整整的做好,才算是好好抓住了一次让产品变好的良机。
欢迎私信交流产品,聊聊设计~ 又不要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