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守望
1、
中午,手机的响铃有些特别,是微信里视频聊天的声音----原来是外甥女,真开心。千里之外亲人的音容笑貌,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喜在心里,这种感觉真好。
姑娘见我视频聊得欢喜,告诉我,以后会经常这样聊天的。
2、
曾经以为智能手机通常带来的是这样的情感冷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玩手机”。现在体会到手机还可以创造出这样的快乐。远在他乡的亲人之间,有了手机做媒介,联系方便直观,让多少母亲心安和欢喜。
真正有问题的不是手机,而是使用它的人。
3、
想起昨天和女儿说,五年后等她上大学了,就算不能天天打电话唠长篇,也一定要每天发个信息,或者电话报个平安。
姑娘马上笑着求我,还是以后再和她说这些话吧。因为五年后的事现在就告诉她,间隔时间太长,恐怕到时候她会想不起来呢。
我也笑自己,对一个不到14周岁的孩子来说,让她记住五年后的一个细节可能是有些过分。
可是作为母亲,我还是想提前嘱咐给她:如果真的担心五年后记不住,那就从现在开始强化练习嘛。
比如自己骑车去课外班学习,到地方给妈妈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这样的行为反复巩固,自然而然就形成机械化的反应。
女儿和我的短信很简短,她一个字——“到”,我三个字----“好,宝贝”或“好,姑娘”。
课外班下课时,姑娘会打电话告诉我,“下课了,我要回家了”。我回“好的,慢点,姑娘。”接着根据路上时间长短,在家准备好饭菜。然后应着姑娘开门进来打招呼的声音,说道“回来了姑娘,洗手,准备吃饭。”
简短的话语因为有亲情的浸润,心暖情浓。
4、
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可能有消极暗示的成分,不过母亲那份对儿的期盼却是真真的。
想起我读大学时,电话还没普及,手机更是没听过。到了学校,人人忙着写信报平安。我的那封信一般需要半个月才能到村子,姐姐在我离开家后的十天,就天天去那里看看,是否有我的报平安信。
母亲后来告诉我,那时因为没有太多的联系办法,迟迟收不到信时,心里明明很惦记,但总是自我安慰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那个年代,我的小困惑小情绪,是不喜欢和家人讲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因为通信的滞后性,收到信时可能早已事过境迁,云淡风轻。
第二感觉自己已经长大,自己的事尽量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留给时间解决。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当时母亲身体不太好,告诉她不但不能切实解决我的问题,而且还让她的心脏白白受累惦记。所以那时写信一般是报喜不报忧的。
5、
我心里也曾觉得母亲的很多惦记都没有实际作用,解决不了问题,还徒增烦恼。青春年少时,甚至口气生硬地埋怨她瞎操心。
如果时光倒流,我会让母亲的惦记不用小心翼翼地不敢充分表达,让她知道因为她的惦记我内心有多幸福。我也会让自己更多地安全和幸福,让母亲的惦记不致于累及她太多心力。这样,也许母亲就能心安又幸福吧。
6、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且行且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