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染心田
01
又一个朋友选择了辞职,不是薪资太少,也不是缺乏发展空间,而是周围的同事全都“太忙了”!“加班”似乎成了他们公司的常态,一个不配合就成了那个不被看好的“另类”,偏偏这种“加班文化”还颇受高层认可。
刚开始她也试着像其他人一样朝九晚十,但面子上是过得去了,可时间却白白耗费了。明明可以白天就干完的活为什么偏偏要拖到晚上?是大伙一起加班更有干劲?还是晚上工作质量更高?事实证明两者皆不是,只是惯性使然罢了。
除去晚饭和闲聊时间,真正被用来工作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更别提能全心投入其中,刨除掉工作中任何间隙的纯时间,更是少到可怜。
要知道,即便是创造了时间统计法的柳比歇夫也曾感叹到:“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不,辛辛苦苦一整天也忙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倒是该干的、不该干的事儿都捡了一大堆,除了营造出一个“我很忙”、“我很努力”的假象,别的怕是什么也没有了。
拖着疲惫的身体“飘”回家,倒在床上,蒙头就睡。然而闹钟一响,还是得向现实低头,心不甘情不愿的爬起床,在地铁里被挤成沙丁鱼,在格子间里像个提线木偶一样忙的晕头转向。
眼看这个项目就快要熬到头了,她却毅然决然的提出了辞职。
用她的话说:“这种‘加班文化’实在无法苟同,我凭本事高效完成了工作,为什么还要为了取悦谁、迎合谁而把自己的时间不当时间?”
02
是啊,决定一个人工作能力的指标从来就不是工作时长,而是质量与效率。一味的靠延长工作时长来完成任务的人终有一天会被淘汰。
只可惜,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加班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谁让竞争压力大,任务多呢?毕竟加班可是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的瘟疫,没有谁天生就想和它沾上些什么关系。
似乎有了合理的解释就能给自己的低效和分散的注意力找些许借口,心安理得的一边加着班,一边吐着槽,看似忙碌的生活却没有一点意义,一睁眼、一闭眼,一天也就过去了。
然而,即便现状无法掌控,给你的任务堆积如山,但如何去完成还是颇有一番讲究的:是有计划的,还是无计划的;是分主次的,还是不分主次的;是专注的,还是不专注的,结果全都大不一样。
03
何谓计划?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简单来说,即明确的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有节奏的一步步将进程推进。
一来,你可以灵活的掌握和调整任务完成进度;二来,有助于你查漏补缺,不至于被冗杂的任务列表吓到退却;三来,给完成事项打钩的过程恰好能带给你源源不断的动力。
就拿柳比歇夫给自己制定的每月写信计划来说,他回信遵循着以下原则:紧急的书信立即答复,其他的暂缓回复;在写重要著作时,除紧急事件外,一切信件都暂时搁置。
由此可见,他不但重视计划,他的计划还有主次之分。这也难怪《奇特的一生》中作者格拉宁由衷赞叹到:“他(柳比歇夫)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一些。”
04
但仅仅只是做计划、分主次还不够,你还得能沉得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不被外界事物所扰。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并非完全无从下手。
在时间管理早读课中,老白就向我们分享了她的两点建议:一是,在投入工作前,尝试关掉流量和wifi,尽可能减少不必要信息的干扰;二是,每天集中拿出一段时间,用来统一处理收发邮件、浏览网页、回复信息等等琐事。
在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必要的话还可以给自己配上一副耳塞,这在开放而略显嘈杂的工作区中很为实用。
是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还是合理的将任务分解,从容以对,这全都取决于你。只有把工作时间尽可能的利用到极致,才能在下班时间抽身而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我向来觉得,忙到废寝忘食从来不是值得炫耀的事儿,人,还是劳逸结合的好。除了将工作效率利用最大化,必要的娱乐和充足的睡眠也绝不能少。
正如大冰书中所言:“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才是平衡而负责的人生王道……毕竟,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忙”不可怕,怕的是“盲”和“茫”。
亦染心田,90后自由撰稿人。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打磨,蜕变。自我剖析/心灵鸡汤/个人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