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生门》里有一个有趣的桥段,案件中的死者金泽弘武,通过“还魂”的方式,向纠察史署讲述自己“切腹”的经过和缘由。
我们从上两篇文章中的分析得知,他是被其妻子杀害的,所以他的灵魂也说谎了。
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们能思考的东西也有很多,欲望、恐惧、肉体、精神、灵魂、谎言、贪婪……这一切都是因为人性。
看到武士灵魂陈述的这部分,我们可以发现:
多囊丸、真砂和金泽弘武所讲述三个版本的故事,都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一定的人性,可事实是连人死了都还要为自己说两句,这不就是血淋淋的事实吗?
每个人因着不同的目的,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说。
灵魂为何会说谎,编剧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
如果要探究金泽弘武的灵魂为何要说谎,那就先想一想他说了哪些谎话。
事情是从多囊丸占有他妻子真砂之后开始有了不同的发展的,金泽弘武的版本是:
事发之后真砂一直在地上哭,我试图慰藉她,可她却听信多囊丸的承诺与花言巧语,抬头看向多囊丸的样子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美丽模样,她和多囊丸一起走了。
但这还不是她最绝情的模样,更狠的是她在远离我视线之前,拉着多囊丸停了下来,他让多囊丸杀了我。
就连那强盗多囊丸听了她的话,脸色都变得苍白了。
这时候,多囊丸好像又站在我这边了,问我:“你想让我怎么处置她,杀了她还是放了她,点个头就行。”果然,他之前对真砂说的一切都是花言巧语。
因他为我考虑,我决定原谅他之前的所作所为。
这一戏剧变化,我与他从对立面变成了战友,真砂在我们的谈论中逃跑了,他去追赶并未追上,不知过了多久他拐回来用剑将绑我的绳子挑开,并扔下一句话:
“她逃跑了,现在我得担心自己的命运了。”
良久的沉寂之后,我听见了哭声,到底是谁的哭声?
导演用一个镜头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从树影稀疏的天空中摇下来,我们看见在树桩前已解开束缚的武士,还是坐着以被绑的姿势,泪流了满面。
在金泽弘武的描述中,完全展现了一个男人的无奈,与真砂的描述完全不同的是,他没有对真砂冷漠以待,而是“试图慰藉她”。
同一件事情,从当事夫妻两人的口中说出来,差别竟是如此之大,在这里,我们需要辨别的并不是其中有一个在说谎,因为——他们两人都在说谎!
真砂说谎为了博人同情,武士说谎为了让自己的形象重新高大起来。编剧如此安排,也是为了让身为观众的我们自己去辨别,你觉得哪个人说的是真实的,那就是真实的。
真相,永远都是你愿意去相信的真相。想要绝对的真相,对不起,并没有的。
金泽弘武为何会“自杀”,在什么情况下武士会选择切腹?
在金泽弘武哭过之后,他找到了匕首,并向自己的腹部深深地刺了进去,由此引发了我们的第二次头脑风暴,他为何会自杀?
当然,他自杀这事儿并不是事实,他如此说,也必有他想要掩盖某些事实的猫腻。
金泽弘武自杀的方式,是匕首对着腹部,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武士“切腹”的仪式。
一般情况下,切腹的原因有十二种:战争失败、对过失承担责任、牺牲、谏死、名誉、先腹、追腹、论腹、商腹、诘腹、愤腹、刑死……这十二种理由,唯一能与金泽弘武对得上的,就数“名誉”这一项了。
武士为名誉而死,这好像还算说得过去。
由于现场环境简陋,他也没有介错人,只得用匕首插入腹中,用“自杀”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名誉。
事实上,这来自灵魂的谎言,不存在的自杀,都是他在为自己的懦弱而解释。因为,他自己都说“已经原谅”了多囊丸的过错,就这一句话足以证明他对其妻子真砂也是不够宽容的。
他既已原谅了多囊丸,那多囊丸对他妻子的所作所为他应该也不在乎了,既然已经不在乎了,他又何来“为名誉而死”的荒谬理由呢?
为了抛下他想要跟别人走的妻子,还是为了连强盗都怜悯自己与自己统一战线的行为?
他终于也觉得,自己与强盗没有什么分别了吗?
是的,他冷静的对待强盗对妻子的施暴,被束缚之后无力挣扎,只有无穷无尽的无奈,连脸上一丝痛苦的表情也不曾让我们看见。
什么是真实,这就是真实。
而“切腹”不过是他的一种美好心愿罢了,既能满足自己身为武士信奉的“武士道精神”,又能让自己树立名声。
因这样自私的原因,他死后还要还魂为自己说两句话——我很高尚的,一切罪恶都因她们而起。
从现象看本质,武士“还魂”这一桥段存在的根源
罗生门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并在很多事件中,延续着它的命脉。
所以电影中的武士“还魂”桥段,堪称是一段脑洞大开的假设,事实上,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几乎是不可能见死去的人再次开口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才相信死者是绝对不会说谎的,在众多刑侦类电影电视中,验尸官们都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句:死者是不会说谎的。
而我们看的《罗生门》,让我们知道了“死者也是可以说谎的”,只要他有机会开口,他就会说谎。
剧情发展到末尾处,当我们的思维像搅浆糊一样,被三人三个故事版本弄得不知所云,好像就真的理解了,事实的真相无论如何都说不清了:
强盗多囊丸因女人杀人、妻子真砂因肉体和精神的摧残而杀人、武士金泽弘武因名誉而自杀。
他们的理由都很完美,形象都很高大或值得同情,任他们如何说,真相早已掩盖在他们的私心之下了。
人性的自私由之彰显。
原来,武士“还魂”才将整个剧情推向了高潮部分,这也是其将“罗生门”一词符号化的重要因素。
一般的“罗生门”事件,也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摩擦小事情,当事人各执一词无可厚非。
而电影中是连死去的人也“活”了过来想要争论一番的,可想而知,私欲在人的眼中,竟然是可超越生死的存在。
到了这里,我们思考的不仅仅只是“武士受辱后该不该切腹”如此简单却表层的问题了,而是对自己的人性拷问:我如果也遇见这样的事,我能不能做到完全且绝对的公正,将自己的丑恶和自私公之于众。
如果可以,那人人都可以称之为圣人了,正如真砂所言:让两个男人知道这事儿,比死还要糟糕。
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也是因为此,人性所致。
不要说电影年代久远,人类在进步,电影结束了,现实中的“罗生门”还在继续,城门之下的纠纷也还在继续。
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解读,樵夫:做一个有温度的旁观者,无情但有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