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年代,那个年代纯粹而简单,质朴而温暖,所以不缺乏一生追随一人,一生只有一爱的感情。
我的父母就出生在六零年代末,父亲68年,母亲69年,他们从小在同一个小乡村里一起长大,我父亲家是普通的农民家庭,早些时候祖上还是那一带的大地主,后来被批斗,家道败落,后来经过爷爷那辈的拼死拼活,才好不容易过上了小日子。相反我的母亲却来自于一个红色家庭,我的外公外婆是村里那辈少数的知识分子,外公从一个乡府干部兢兢业业的为党服务,后来又到乡长又到法院最后成为了一名书记光荣退休,外婆是一名医生。
我的父母从小就一起长大,青梅竹马,后来他们又在村里上同一所小学。小学这个年纪,对男女情爱之事处于一种认知阶段。你们小时候肯定也经常会起哄班里走得比较近的两个同学吧,那时大家凑一起吧啦吧啦的议论个没完没了,总有说不完的话。而我的父母因为同路回家,凑的比较近,上下学都是一起,二年级的时候一时间成为了班里起哄的对象。有一天正好安排到他们两个同一组值日,结果就被同学们盯上了。那时候没有什么书包,是用布缝制的布袋,会有两根很长的绳子绑住背着,同学们趁他们不注意时,就把他们的绳子绑在了一起,绑了不知道多少个死结。母亲解了很久很久,解到同学们都回家吃饭回到教室了也解不出,就急哭了,我爸就对她说了一句:“笨,哭什么,我解。”母亲说,那时开始父亲就已经开始懂得去照顾她,虽然他们什么都还不懂。
村里的小学只有到四年级就要转到镇上去读,因为外公工作调动的原因,母亲去了j城,父亲去了h城。那个时候没有班车,自行车马车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我爷爷有一辆马车,于是村里当时去比较远的地方上学的孩子都靠和我爸顺路,哈哈哈,刚好我妈顺路,你信吗?反正我不信,这两个地方差老远了好嘛。而当我妈下了马车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纽带也断了,一直到上初中都未曾联系过。
后来到了一个叛逆的时期,一个蠢蠢欲动的年纪,他们上初中了。外公又调回来任职,妈妈就随着外公回到老家,而父亲也神奇不知道啥原因,也回到了老家读初中,不过母亲却是在隔壁镇读,两个地方虽然离得不远,但是只能靠自行车来代步的年代来说已经很远了。
初一的时候,大家都是走路上学的,我父亲家似乎比较宽裕,买了辆自行车给他上下学代步用。母亲也是走路上学,早上赶着走,某一天早上父亲骑车过她身旁的时候就突然停了下来,叫母亲上车,说:“我送你去,上车。”我听母亲说到这里就觉得,当时我爹可真是一个话少又酷的人。母亲说,当时她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什么感觉,回想起来,似乎父亲比较早熟,开窍比较早,哈哈哈哈。后来我父亲就经常大老远的送母亲去学校,再自己去学校,接母亲放学,再一起回家,真是暖心呐。知道后来母亲因为来回奔波太累了,外公给她在学校寄宿,之后,他们两个的联系就变少了。
上学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一眨眼两年就过去了,父母都上了初三,到了需要复习的时候了,可就在这紧张的时间段,我的父母有了第一次感情的火花,我母亲的心第一次跳动了起来。复习阶段时,我父亲写了张字条给我我母亲,说:“要复习了,我有很多初一初二的课本都找不到了,你的还能找见吗,可不可以借我?”母亲回他:“我找找看,什么回去的再拿给你。”母亲每个周的周末都回去陪外婆,但是那个周母亲却没有回去,于是父亲问母亲:“你不回来是不是因为找不到书给我,所以不好意思回来?”我母亲说:“没有呀!我这个周不回去了。”父亲回了一段话:“我在桥头等了你一天了,都不见你。”母亲说看到这个字条的时候,她就心动了,那是一种无法跟我形容的感觉,就是突然咚的一下,感觉这个人似乎对自己来说不一样了,让如今50多岁的她回忆起来还是一脸羞涩。
那座桥是大马路通村里的唯一途径,老式的水泥桥,窄得一辆马车勉强回去,两边又没有什么安全护栏之类的,那是我小时候回老家的噩梦,过去都是要求大人抱着我过去,过了桥还有一公里的村路才到我们的村子。但是如今它在我的回忆里似乎也不只是灰色的了,多了一点暖色,我已经能想象到我父亲满怀期待的骑着自行车,想着等会儿见到母亲了可以送她回家,但是人来人往,招呼不断,都是熟悉的面孔,却没有那抹丽影,滴滴答答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太阳从盛阳到日落,天空从湛蓝到绯红,父亲从期待也变成了失望,在余晖中失落的推着自行车离开桥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