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挑战主题深情】
王淑珍老人和老伴相濡以沫56年,直到76岁的老伴过世,把那一代人的情感演绎那么多年,成为一段佳话。王淑珍的生命又延续了16年,享年89岁,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56年在历史长河中沧海一粒,可在人生有限的生命中,又是怎样的一段经历呢?
01
1951年年初,在豫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家庭里,19岁的王广军刚刚初中毕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他的婚事被提上来日程。
曾经的家业已经被平均分配,四合院高门楼也不再属于自己家。二哥一家到了外地,大哥大嫂和父母只能居住在三间草房里。
尽管家道中落,王广军的择偶标准依然坚挺:宁要大家奴,不要小家女。
在媒人的撮合下,王广军看上了作坊主的妹妹王淑珍,相亲见面、嫁娶,短短的时间便完成了终身大事。而遗憾的是王广军娶亲的时候既没有大哥娶亲时的八抬大轿;也没有二哥娶亲时的大瓦房当新房;院子里紧挨伙房的那间小草房便是他和新娘的婚房。
一张木板床,四床被子,一口木箱就是这对小夫妻的全部家当。
结婚三个月后,王广军便辞别父母和新婚的妻子到大西北参军,成为王震将军手下的一名士兵,短暂训练后便开赴新疆。
17岁的王淑珍听从王广军的建议,到镇上的扫盲学校去读书了,周一带着伙食到学校,周末回到婆家生活。
王淑珍的婆婆年轻的时候,王家家大业大种地有佃户,操持家务有大儿媳妇,是个享福的主。不做家务也不干农活,甩手掌柜的一个。王淑珍星期天回到家里,不但干农活还要和大嫂一起做家务,任劳任怨。
王广军每个月都会把津贴寄给家里,至于怎么分配大哥说了算。一般情况下每个月给王淑珍3块钱当成上学的生活费,大嫂中间再到学校给王淑珍送点馍馍补充伙食,王淑珍艰难地完成学业。
王淑珍天生聪颖,王广军写信鼓励她继续考初中,那时候王广军已经是一名新疆兵团的军垦战士,每个月都有几十块的工资,供应王淑娟继续上学没有问题。毕竟在婆家上学不方便,小学毕业王淑珍便留校任教,每个月有工资,有口粮再也不是吃闲饭的人了。
1956年全国开展到新疆支边的活动,欢迎全国各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到兵团工作,王淑珍毫不犹豫报名参加,赶赴新疆和丈夫汇合。
不但有文化又有管理能力,从家乡到边疆的途中王淑娟便选为分队长,一路上负责安排女同志的住宿和伙食问题,让带班领导很赏识。
客车路过王广军所在的团场时,带班领导征求王淑娟的意见:“到你爱人工作的地方了,要不要中途下车去找你爱人?”
“我先跟着组织走,到那边稳定以后再说。”王淑娟非常理智,她明白独自行动的后果是什么。
达到农七师,这批支边青年立马投入紧张的农业劳动中,王淑娟被选为了女队中队长,如果长期干下去,前途无量。
王淑娟给丈夫写信,想让丈夫调到农区工作,而此时的王广军已经是牧区的畜牧技术员,把可能丢掉技术工作到农区工作,也是向组织提出申请:申请爱人王淑娟调到牧区工作。
工作一年后,王淑娟背着行李从农七师来到了丈夫工作的牧区,当了一名化验员,自此,结婚3个月,分别6年的夫妻终于团聚在了一起。
02
大儿子在牧区出生后,王淑娟才被调到场部商业股当出纳,也就是在那一段工作中,王淑娟学会了熟练使用算盘,并且这种技能一直延续到她退休。
那时候牧区条件非常艰苦,由于运输不方便,整个冬季无论队部工作人员还是牧民只能吃土豆和胡萝卜,而且一个月才能回到城里休息。
从牧区到城里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匹,王广军回城上一次,骑马需要两天,中途在团场补给站住一晚,给马匹吃草、补充饲料、饮水,第二天再继续骑马赶路。
那时候兵团是供给制度,每当王广军回来的时候,王淑娟就把平时供应的白糖、鸡蛋留给丈夫改善生活。即便孩子们再眼馋也不会改变主意,而且安慰孩子们:“咱们平时在家伙食比较好,爸爸在山区吃不到这些,咱们让给爸爸。”
孩子们很懂事,从来不争,王广军也会给最小的儿子留上一点有营养的食物。
这种模式一直维持到王广军调到团场的兽医站工作,尽管山区条件艰苦,王广军的身体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后来王广军有多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每次外出除了买专业书籍,王广军舍不得给自己买衣服,而王淑娟总能穿上上海的成衣,广西的衬衣,还有后来兴起的的确良衣服,让王淑娟的同事们羡慕不已。
王广军感恩大哥和大嫂在老家的付出,照顾年迈的父母并且替自己安排父母的后事,每年春节都会给哥嫂寄钱表示谢意,而且春天农村青黄不接的季节,再追加一次。由于王广军持续给家里输血,大哥和大嫂无论是60年闹饥荒,还是平时的生活,都比乡邻们好许多。
1992年,王广军终于到了退休时间,有一次探家报销的机会,老夫妻结伴回到老家看望大哥和大嫂,并出资给大哥的老房子翻修一新,让大哥大嫂的两个女儿激动不已——自己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叔叔婶婶做到了。
03
子女们都成家立业后,王淑娟和王广军这对老夫妻便开始了自己的老年生活。子女们需要帮忙时就帮助带孙子,否则过自己平静、安逸的退休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意外来得太突然。王广军73岁那年的冬天,邻居们过来串门,聊天过后各自回家,还像平时一样王广军想站起来送邻居们出门,可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站起来。
此时的王淑娟没有慌乱,而是安抚王广军躺下,才给小儿子打电话叫救护车给送到团场医院。
经检查确诊:王广军小脑脑蛋白已经变质,没有更好救治的效果!
就这样王广军由走路缓慢——举步艰难——到瘫痪在床,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为了护理方便,在儿子们的帮助下王淑珍把老伴房子里的双人床换成了两个单人床,除了周末子女们回来换班,平时都是已经71岁的王淑娟照顾老伴的日常。
王广军长期在牧区工作,喜欢吃羊肉,在基层工作的二儿子一年四季给父母提供羔羊肉;而在父母身边工作的大儿子和小儿子周末回来照顾父亲,让母亲休息一天,但是喂饭这个事王淑娟都是亲力亲为,那是因为老伴已经丧失了吞咽功能,必须小心翼翼。
每天早晨王淑娟给老板喂一碗纯牛奶,再刮一个花牛苹果泥补充维生素,半晌一根香蕉泥预防老伴便秘;中午顿两根羊肉骨头,把肉撕成很小的快喂到老伴嘴里,再用肉汤泡馍馍增加碳水化合物;晚饭是手擀面条方便消化。
三年如一日,王淑娟照顾老伴,身上没有异味,更没有起褥疮,这得多大的定力和耐心才能做到这一切。
04
无论怎么细心照顾,三年之后王广军还是带着满足先走一步了。
寿衣是王淑娟提前准备好的,棺材也是儿子们征求她的意见买好的。为了不增加子女们的经济负担,王淑娟提前取好了现金交给小儿子。整个丧事办理过程中,子女们一切按照老母亲的意见办理,体体面面送走了老父亲。
送走父亲,子女们担心老母亲一个人生活孤单,都提出老母亲到自己家共同生活,却被王淑娟婉拒了。
王淑娟和王广军生前就有约定:无论谁先走,就把老房子留给在世的一位;退休工资卡攥在自己手里;不到任何一个子女家养老;最后一个过世的时候老房子留给四个子女平分。
毕竟老房子年久失修,条件有限,条件最好的小儿子已经有了两套房子,没有了再买房的条件,条件中等的二儿子出资在王淑娟女儿住房附近给老人购买了一套一居室,平时由住在附近的女儿照顾生活起居;周末二儿子和小儿子轮换陪伴母亲。
身体不太好、已经病退的大儿子几乎白天都在王淑娟这里,在外上学的、工作的孙辈们只要回到本地,都会在奶奶这里住一晚,陪伴老人。
后来二儿子和小儿子提出想法:“老妈,我们两家条件都不错,就把老房子留给大哥哥家吧!”
“那怎么行呢,这个房子是我和你老爹一辈子的家底,4个子女都有一份,至于你们拿到手怎么分配是你们自己的事情。现在我给你大哥家他们会觉得理所当然,而你们把自己的一份送给他们家,那是一份情谊。”王淑君老人说得在理,而且还立下了遗嘱。
王淑娟老人89岁高龄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送走老伴,有陪伴子女们16个春秋。
王淑娟和王广军老人,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甜言蜜语,却用实际行动把情深意切演绎了36个春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