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吕布与刘备交恶占领了刘备的徐州,他还不解气,想找个文笔好的人,辱骂这个织席贩履的大耳贼,楚楚她胸中的恶气,想来想去,想到了袁涣。
袁涣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原来是袁术手下的。虽然后来被吕布擒住了,但是这个人非常有骨气。没等吕布说完他的要求,袁焕断然拒绝。
吕布大怒拔出宝剑,架在袁焕的脖子上威胁他。
但是袁焕丝毫不为所动。他说:
“我听说世上只有以德行使人感到羞辱,从没有谩骂而使人羞辱的。假如刘备有君子风度,接到您的辱骂之后,会非常鄙视将军的行为。
“要是他是个小人,也会像您那样,回敬一封辱骂信给你。那么招来耻辱就不是刘备,而是我们了。况且我以前也曾侍奉刘备,他有恩于我,我不愿写信骂他。就像我现在跟随将军一样,一旦离去,别人命我写信辱骂将军,很不妥当。还请将军三思。”
刘备的确对袁涣曾有知遇之恩。当初刘备任豫州刺史的时候,举荐他为茂才。东汉时期。刺史郡守幕僚多由自己挑选。推荐成为孝廉秀才。以后不管官有多大,都是以前推荐的人的故吏。所以袁涣一直当刘备是雇主,对他心存感激。
吕布虽然喜欢逞匹夫之勇。但明白话还是听得懂的。他只有低头认错,写信的事就此罢休。
后来袁涣为曹操所用,偶然得知,袁涣曾经坚决抗拒吕布无理命令的事。就问袁涣的堂弟。袁涣勇敢时是什么样子的?胆怯时又是什么样的?
堂弟回答说。袁焕给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但是关乎名节的时候,在危难关头,勇气就连战国时候的勇士孟贲都未必拥有。听了曹操,不禁为之神往,队员还更加敬重了。
一介书生,面对锋利的刀剑,能够谈笑自如,因为在他的心中,有远比强悍的武力更厉害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的人心。
他为政一方,重视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外表温和而内心果断。
袁涣每每告诫各县:"务必要抚恤鳏夫、寡妇、高龄老人,表彰孝顺的子孙和贞节的妇女。常言说'世道安定礼仪就周详,世道动乱礼仪就简略',这个分寸全在于临事斟酌。现今虽然仍不太平,难以推广礼仪,然而这也在于我们怎样做了。"袁涣为政崇尚教化训育,凡事宽容思虑以后才行动,外表温和柔顺而内心能够决断。
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袁涣因病辞官后,深受百姓思念。后被任为丞相军祭酒。
他曾经对热衷与武力的曹操说,武器,是一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这样,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共死。
一个人在平常时,看不出品质。往往到了危急关头,才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这样的人是可以依靠的,是可以信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