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镇通往工业园的公路骑车大约需要十几分钟。像我这样骑自行车的还是很少见的。身边来往穿梭的常常是一些小汽车,当然也有一些大卡车,骑电瓶车的人也很多。公路四通八达却并不太宽敞,两个人并行骑车在公路上,你须提防从你身旁一闪而过的车辆。
因为一些公路段为单向车道,骑自车往来驱驰,难免有逆向行驶的嫌疑。红绿灯呢,四五盏大灯一溜儿排开,次第亮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在这看似并不繁忙的路口,冷不丁会见到路边会出现一名交警,中规中矩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既然是工业园,这儿的化工厂特别多,一家连着一家,高塔林立,连公路边也能见到硕大的管道。“安全比利润重要”、“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样的标牌随处可见。空气还算清新,嗅不到异常的气味。
小镇里桥多,一条小河傍镇而过,河水算不上清澈,但有了水似乎就给小镇注入了灵气。时常能看到一些老房屋傍水而建,偶尔在房屋下面的水道里看到一条木船,没有篷,并不是传说中的乌篷船。远远看去,一座石拱桥上站着几个人,有挑起的竹竿伸向河中。
怀着好奇的心理,我走上前去。原来河里张着一张大网,有两丈见方,中间连着一个电动提拉的机械装置,一名老者兴致盎然地守在装置旁,几名围观者注视着水流涌动的河面。我刚来到桥面,老人刚巧提拉起了他的大网。随着一阵“吱扭吱扭”声响起,大网缓缓地离开了河面,很快见底了。岸上的人情不自禁地发出“唉”的一声失望的长叹,网上除了粘着两条死鱼,竟然连一条小鱼小虾都没捞着。
老人很快放下了鱼网,鱼网快速没入河面中,流水从网面上穿过。我心中不禁疑惑,这样能捕到鱼么?除非河里活动的鱼儿特别多,鱼儿游到网口,守株待兔的捕鱼人刚好提拉鱼网,这样的概率又有几何呢?几分钟之后,老者再一次提拉起了鱼网,不出意外,网子里仍空空如也。这番操作不禁令一位观众哑然失笑,兴趣索然地转身离去,那意思这样能捕到鱼倒是咄咄怪事。
我想江南也算是鱼米之乡了,这儿的鱼一定也不少。可惜我只看见河面鱼儿留下的晕圈,至于河底的鱼却没有亲见。倒是那一日陈云飞不知在哪里钓得七条大鱼,我平生却不曾见过,所以也叫不上名儿来。其中有三四条类似翘嘴鲌,每条总有三四斤重,这些鱼儿的味道想来也很鲜美的。
那日做工回来,路过小镇的一家百货店,在店里买了洗发水、卷纸之类的应用之物,又问女老板是否有针线卖,因为我的一条工作裤破了,急需缝补。女老板说,没有卖的,只有一卷针线可以借我一用,但我须还她。我满口答应下来。回到宿舍,我粗枝大叶胡乱地撩了几针,总算将破裤子缝好。我去还针线时,女老板显得格外热情,用她那吴地软语说,下次你要补衣服,拿到我这儿来,我帮忙补一下都是没关系的啦!——你们补衣服没经验,不一定补得牢!
我笑着说谢谢,想来这女老板真够精明的。我与她素昧平生,她为什么愿意帮我补衣服(尽管只是嘴上一说),多半因为我是她店里的顾客,藉此招徕生意呢!又或许我将人心看得太势利,于她或许只是举手之劳呢?
关于南方印象的小事还有许多,这次就扯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