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歌新时代每天读书10分钟读书
《道德经》奠定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其中为何十余次提到了“柔弱”

《道德经》奠定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其中为何十余次提到了“柔弱”

作者: 小播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2-02 08:45 被阅读17次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前面我为大家解读了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老子的智慧》,这是一本全面解读老子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老子的传世经典是《老子》一书,也被称为《道德经》和《易经》、《论语》并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所以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说文化上的孔子和哲学上的老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一共才5162个字,可谓字字珠玑。但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一共提到了十次“弱”和十一次“柔”,可见道家思想中对于“柔弱”的强调。那为什么老子为反复强调柔弱的力量,强调以柔克刚道理呢?今天,让我们再来细细品味两千多前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01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意思是说,遵循大道的人治理政事的圣人,会去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削弱人们争名夺利的欲望,强健人们的体魄。

    这里的“弱其志”并非消磨人民的意志,这与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后人常以此误认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其实是老子早就知道人民攻心斗智、机诈相见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因此提倡为政者一方面要保障人们的安饱,另一方面也要消解巧伪的心智,也就是“无知”、消除贪欲的扩张,也就是“无欲”,期望统治者培养笃实的政风,引导人们恢复真朴民风。也体现了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以及老子对心目中“小国寡民”的理想国世界的向往。

    02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说:将要收敛的,必先会张开;将要削弱的,必先会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予。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随便耀示于人。这里也深刻体现了老子的“物极必反”的辩证主义哲学思想,印证了那句著名的名言“欲使人灭亡, 必先让其疯狂”。

    03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句是道家思想精华,这里的“反”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相反,对立面的意思,另外一种是“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意思。“道之动”可以理解为事物的运动,或前进的动力。所以“反者道之动”的第一层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或者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会相互转换。而第二层意思则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一种典型的辩证思维,一种用发展或者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而“弱者道之用”的“弱”可以理解为柔弱、弱点、不足或者弊端。意思是,正是这种柔弱才是“道”的最大作用。一般人都认为,强大才是有用的,但其实柔弱或者处于劣势,才能激发一个人最大的作用。另外,一个人的弱点和劣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则可能变为优势,强弱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而这句话更深层次含义,则反应了老子道家思想“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境界。

    不管是反者道之动、还是弱者道之用,都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这种以运动、变化和矛盾对立的方式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说:“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物极必反”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影响深远,以至于中国的统治阶级在繁荣昌盛时期都非常谨慎。这也是一种心理武器,即便在最黑暗,最艰苦的年代,绝大多数人也还是满怀希望,憧憬黎明即将到来。甚至可以说,也正是这种信仰和意志,帮助我们度过了历史上很多艰难的时期,让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之久。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谦虚、谨慎、节俭而勤奋。从思想根源来说,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家中的这种“物极必反”思想观念。它让我们懂得,即便在丰收的年份也要未雨绸缪,懂得节俭和储蓄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不至于狂妄自大,多了一份谨慎和谦卑,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我们古代也有很多成语和典故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这种哲学思想。比如:乐极生悲、苦尽甘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及前面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04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这里老子将深厚修养境界的人比喻为“赤子”,他们如婴儿般纯真柔和。蜂蝎毒蛇不咬伤他,凶鸟猛兽不搏击他,鹰隼之类凶禽不搏持他,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这里有展现了老子道家思想中的“柔弱”的原始力量。

    05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而死了之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也是这样,草木枯死之后也会枯黄变硬。所以通过对事物的坚强、柔弱便可知它们的发展情况。兵将过于强大反而不能获胜,树木过于高大则预示着死亡。强大处于下方柔弱处于上方。

    06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意思是,天下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攻坚克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却没有人能做到,主要的原因,乃在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而最柔弱的东西可能恰恰是坚硬东西的克星。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里面包藏着世间万物生克制化的奇妙原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像君王管宰相,宰相管州官,州官管县官,县官管百姓,老百姓又能决定君王的命运一样,最柔弱的一方反而可以攻克最强大的一方。

    在五行学说里面,水是被土所克制的。而土克制水的办法是将水围起来,不让其流动泛滥,也就是说,对水本身而言,并不意味着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损伤。这与其它几种物性的克法完全不同,譬如水克火可以将火浇灭,火克金可以将金融化,金克木可以将木砍伤等,这也说明了水性因为极度柔弱而足够得以自行保全。古人云:滴水穿石。再坚硬的石头,也能被滴水穿透,这是一件妇孺皆知的事情。这也充分肯定了,真正强大的不在于坚,而在于柔。

    好了,今天我们分享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希望对大家有启发。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奠定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其中为何十余次提到了“柔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ts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