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是偉大的开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佛氏讲:‘觀心’,特别好。向内求,求自己;找自己。
“求為可知也。”(出自《論語·里仁4.14》)君子唯一的愿望,欲望,就是:自己。先完善自己,先修养自己。
還是:自己。所以,人有點儿“自私”,“自恋”……没有錯。一個人喜歡自己总比厌恶自己要强。因為厌恶自己,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你没法和自己‘和解’,就是一個人纠结、与痛苦的根源。人為甚么不喜歡自己呢。
人應該喜歡自己,人應該有點儿“個人主義”。實際個人主義到极致,就不属個人了,個人主義到极致,就是:‘世界’的。
道理是一様的。這個世界上没有哪個“大師”,是先想到的“全人类……”然后,才投入到某一领域……而后强,且精于某一領域里的了。没有這様的。太少了。
一定,這個伟大的出发点一定是先有自己,先有自己的興趣、爱好,然后专于此道中,渐渐、且逐渐產生的‘成就感’,与甜头,這(既:专于某道後,所逐渐產生的成就感,与甜头……)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位‘真大師’成长路上的养分,和垫脚石了。----李宗奇
道理是這様的。大師,不是被某某“畫的大饼”而忽悠出來的。
既:“你這麽作,是为‘全人类……’”,“你就做吧……“芸芸,不是的。
真大師,在他成為大師之前,説他完全没有想過未来某一天的“功成名就”,也是不對的……但若為了“功成名就”,或某种“荣誉”,而去做……那未免有些太功力了。我認為,起码我愿意相信,真大師們,最初愿景的原点,最初走上這條道路的起因,應還是:興趣了。
1.
既:是‘自己’。由狭义,再到广义,再继而,到每一個人的心里……這是我認為的,‘真大師’成长的路子了。道理是這様的。
先是狭义,伟大的起點,(我認為)一定是狭义的,是自己了。但首先,你得爱自己,你得,喜歡自己……古人,特别喜歡自己,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這看似是“孝”,實際上,他饱含了一種,古人對于自己的欣赏,与热爱。
是:‘愛自己的’。先是愛自己,你连自己都不愛,你還能愛誰。
2.
道理,不是這様地吗。先愛自己,是一切伟大的开始……所以説,儒学,實際上,就是一個:‘完善自己’学,也可以説,是一個偏“凉薄”学了。
他(既:儒家的修养……)‘情’很淡,可以説,越来越淡,越来越淡。但,理性方面儿,却越来越清纯、透亮、和光明了。人越来越:清;心越来越:明。
3.
這就是儒家修养的本质。實際上,修儒,信儒的人們,我們也没想成為一個,被大众受欢迎的人。因為‘道理’,始终是为的讓自己透彻理解、明白,為最优先。道理,應先為自己講;至于别人,别人如何,别人想不想聼,那是以後的事儿。
别人,能不能聼懂;能不能践行,甚至能不能聼进去……這些,都逺没有我们‘修养自己’重要。這就是:儒学的本质。
4.
道理是這様的。我们本就是一個:‘中庸,偏清冷’的学派,孔子周游列国,不代表他就真的‘在乎’各国……不代表,他就真的‘在乎’你们会怎麽様。當然,也不能代表,他就不在乎。只是,如果因為孔子周游列国,企图在各国間,找寻‘回复礼制’的办法,就把他(既:孔子本人)看成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热心肠”,未免有些莽撞,和唐突了。孔子,未必是個‘纯粹的热心肠’;但孔子也不是一個清清冷冷的“神仙洞府”了。
道理是一様的。其實,孔子也许可以不去,因為,那當時的“世界”怎麽様,与孔子個人的修养,和快乐,實際上,没甚麽必然联系。
并不是説,孔子不能独善一生,快乐一生;只不過,人呆着不也是呆着嘛;不如干點儿甚麽。我是這麽认為的。實際上,就是找點兒“乐子”。
5.
道理,是一様的。因对于我們:‘得道’的人来説……“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里仁4.8》)在‘得道’的那一刻,無論你是七岁,还是七十三岁……實際‘人生’已经结束了。目的已经达成了。
人生的目的(在我们儒者看来……),就是:回歸理性。完了。
好比是个‘门’,你进去,就行了。里面當然還有路……你就一直走,就行了。
人生意義,对我们儒家来説,或者现在叫做:新儒家,一様的。對我们新儒家来説,人生的意義,就是:讓自己通过学习,和修道的方式,找到通往理性之门的路,跨进去。
6.
完。跨进去,算:完了。這步,就叫做:‘入理’了。到這一步,大多数修道者們,自己是会有感悟的,他自己能知道……就像孔子説的:“夕死可矣”(出自《論语·里仁4.8》)一様,你就自己干點甚麽,就行了。可以寫,也可以不寫;可以周游,也可以不周游……总之,‘愛自己’,是第一步的;没有這一步,天天“瞅”着别人,“见贤抬杠,见不贤批判”……等,您先跟自個儿和解了,不好麽。
7.
先看看自己。道理是這様的。
----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六月十一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