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人之所以会后悔,是因為他心里知道,他知道他从來没有认真的面對過那件事。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古人罢父母之丧,定為‘服丧三年’,實際上是看的很透的。因為,人,在面對离别,甚至在面對其他任何事情的時候,那种後來的後來......所表现出的后悔,于恋恋不舍,其實皆是由于:在這件事发生的時候,和发生以後,你没有‘好好去面對他’所导致的。
道理是這樣的。有人説:人為甚麽,会在很久,很久以後......還会怀念某個人,后悔,悔不當初等等。這是因為:因為你在和他分离、或分别的時候,你从來没有好好的,与他們道别過。你没有好好的和他们告别,在這件事发生的時候,和稍微晚一點兒,你都没选择這麽去做。你逃避了。你退缩了。
(在這件事发生时......)你选择了:扭過头,不去看他。
道理是這樣的。(在這件事发生的時候,或稍晚以後......)你不去面對他,而是选择扭回头,扭過头看别处,而,這看似‘求和之舉’,和怯懦的逃避......却會在你真正获取平静,和安详以後,成為你永遠挥之不去的烦恼,与遗憾;他总是會在你静下来的時候,或你感到安宁、平和的時候,好似那一锅海鲜汤里的屎,令你對你自己都感到羞耻,恶心,和害臊了。
道理是這樣的。你對過去之所以念念不忘、甚至耿耿于怀,很可能是因為:你未曾好好地面對過他。未曾好好地与他交流、沟通,更未曾与他好好地告别,与道别。所以你会想起他,忘不了他,這就是:纠结。其實,挺不理性的。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其實你看透了這個問題,你就越发觉得,古代的华夏人,充满智慧。你的心理的這些問題,早在三千多年以前,他们就已研究明白了。
因此,华夏人,或者説:當時华夏人中的‘菁英’,做了一项伟大地发明,來辅助當時地人們去生活、与做人的发明。
這就叫:禮(既:礼)。禮呢,其實某种意義上来看,是帮助你,過一個:‘無悔人生’的拐杖、与辅助。所谓:‘道’啊,就是這個宇宙本身。
有道的人,其實他不過是:令自身与宇宙‘同调’了......而已。道理是這樣的。宇宙的规律,那就是:前进,和成长。无限的,无量的成长,和前进,這就是:宇宙。但,人很麻烦的一點,就是:人(大多数人......)難做到時時刻刻地‘活在當下’;這就导致了,很多人没法,顺利地前进,没法顺利地做到了‘与宇宙同调’地,這種‘上道’精神了。這是很難,既:做到‘上道’......
但,理論上,却也是每個生灵的‘必修之路’了。道理是一樣的。人們放不下,忘不掉......于是乎,上道地人,就很少、很少。因為人們:放不下。
所以,因為這種人們的共性情况,与所谓“難點”罢。三千年前,华夏人中的菁英們,发明了一個叫:折中的办法。這就是:规矩(既:礼、或:禮了)。
道理是這樣的。一樣地。禮(或:礼)的诞生呢,是譲人們:‘必须前进’的,一种‘不得不的裹挟’与绑架。我們今天説:“道德绑架”,道德绑架,‘礼’,不叫:“道德绑架”,禮,是:理性绑架。道理是這樣的。
按理说,譬如我父親去世,我哭多久,我在哪哭,甚至我哭不哭,你管着吗。
這是:合理。既:你管我哭不哭,你管我哭多久......我愛哭不哭。這是,叫:自然的。但是呢,為了迁就那些,實在是‘放不下’的人們......周朝的精英們,以周公姬旦为首的菁英們,研制了這種:叫‘拔高老百姓的东西’。
對于那些實在放不下的人,當時的朝廷,給你规定了一個,叫做:硬性的時間,叫你必须放下,然后继续前进。我称他為:‘無住生心,即是有道。’道理是這樣的。無住生心,即是有道;就是説:過去的,就過去了。
人,在好好道别了以後......就要向前看,继续生活......這就叫:有‘道’了。
道理是這樣的。而,對于那些,本就是不太重感情,觉得,自己可以在哪怕父、母親去世後,都能甚至做到:“转瞬既忘”,無住生心的‘大高人’們,周朝的统治者,以周公为首的华夏族菁英們,也譲您等一等,万一,您某一天,因為曾经在父、母親去世時,因為没好好的道别過、别過,而,燃起了一丝怀恋,与遗憾的話,那不是,损您的修為嘛。所以,對這部分,既:‘本就可以做到转瞬既忘’的人,也給加了個:保险。万一,你因為,當時没有妥善道别,而怀恋過去呢。
1.
所以説,‘礼’(既:禮),對于這部分,本就很:‘上道’的人来説,也是一個:不错的機会。谁能保证,自己一生不後悔呢。
所以,對于那些,本就有高修為、高悟性的人来説:‘禮’的诞生,和出台,也可以説,是給了我們一個‘台阶’。道理是這樣的。屈身點兒,弯个腰,等三年,不丢人。但求无憾嘛。无憾才能踏实继续前进,即便,你有‘转瞬既忘’的本领、意识,但難保万一呢。不是吗。所以,就连孔子這樣的高人,也坚守:礼;可见,礼,對于人类來説、來講的話,的确是個‘有益無害’的發明呢。
2.
道理是這樣的。故,“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論語·里仁4.21》)實際上,就是譲你,去:面對。
不要逃避。故,曰:“不可不知也。”道理是一樣的。
----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六月廿三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