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凤翔任职时,遇见了一位成为他一生官场“克星”的“朋友”,名叫章惇。
这个章惇是福建省浦城县人,年轻时就性情古怪。有一次他考中进士,但第一名却是他自己家族的侄儿章衡。
按常人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喜事啊,一家人同时两个考中,值得庆贺。但章惇却不这样想,他觉得羞愧,考不过自己的侄儿没面子。一气之下,把那个“录取通知书”直接就撕了。
你还别说,这家伙是有水平,第二次竟然又考中了。虽然也没有考第一,但这次第一的不是他侄儿,他也就认了,也不关乎面子的事了。
撕“录取通知书”这事,苏轼也是听说的。章惇出众的才华和豪爽大方的性格,也吸引了苏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志趣相投,或叫臭气相投吧。
有一天,他们在凤翔的一个叫终南山的地方游玩。这两个“驴友”走着走着,就进入了深山,步行到达一个叫仙游潭的地方。当他们走到一条沟壑边,只见沟壑上架着一根很窄的木板,有点类似独木桥的样子。沟壑有三四十米深,深涧里溪流翻滚倾泻而下,两侧是陡峭的万丈悬崖。
章惇向苏轼提议从木板上走过去,在对面岩石峭壁上题一行字。苏轼胆战心惊,没有同意。于是,章惇独自从木板上走过去,然后把 袍襟掖在腰间,抓住一根悬挂的绳索坠到悬崖下面,又爬到对面溪流岸上,用毛笔在石壁上题写了“苏轼章惇游此”六个大字。
随后,他又顺着绳索攀岩而上,再轻松自如地从窄木板上走回来。看着这位有胆有识的朋友从容地做完这一切,苏轼还心有余悸,他拍着章惇的肩膀说:“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章惇问道:“为什么?”苏轼回答:“敢于置自己性命于不顾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章惇听完哈哈大笑。
苏轼这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章惇这家伙连自己命都可以搭上,一定是个狠人。
苏轼的预言还真准。章惇这人也真是个人才,后来做到了宰相。他的很多做法都显示出他的骇人听闻的“狠”。
出于政治斗争,他甚至建议皇帝把司马光、吕公著从地下挖出来,暴尸。够狠吧?太过份了。还好皇帝不象他一样,最终没同意他的这个建议。
有次在外面打仗,主将被对方给杀了,他一气之下就要把所有跑回来的一千多个士兵全杀了。意思是你们是怎么保护主将的?还好有人提醒他,如果这样做,那以后只要主将死了,剩下的士兵都只好投降到敌方去了,因为,回来得死,还不如投降。章惇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只杀了十几个亲兵。
他当宰相期间,还出台了禁止老百姓说谎的规定。如果有人说谎就得杀头。有些人为了报私仇,一时,全国兴起了举报说谎的浪潮,也是杀了不少人。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被贬了三次,分别是黄州、惠州、儋州。其中,被贬惠州、儋州都是章惇一手策划的,真是充分体现了“朋友,朋友,背后一刀”的真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苏轼被贬惠州回来后,章惇自己也被贬到了岭南,基本也是与惠州差不多的地方。苏轼还把他当朋友,怕章惇的母亲为儿子担心,还专门给章惇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让她放心,告诉她岭南并没有人们说得那么可怕,自己的弟弟苏辙也在雷州,过得挺好的。
苏轼的这种以德报怨的作法,也是感动了很多人。到了后来,南宋,有个诗人刘克庄,就这样写诗评价:“君子无纤毫之过,而小人愤忮,必致之死;小人负丘山之罪,而君子哀怜,犹欲其生。此君子小人之用心所以不同与!”
后来,这个章惇从岭南回来了,又复官了,为了自己所谓的政治理想,却又把苏轼给坑了,把苏轼给贬到一个更加偏远的地方:儋州。
儋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岛。那时根本就是一个没有开发的荒岛。这可是真要了苏轼的命了。虽然后来,苏轼又接到朝廷的召令,但终因年岁已高,并且长期在过于艰苦的地方生活,身体极度虚弱,在返回朝廷的途中,留下人生中最后一首诗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