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更无用的写作课,我是刘健。今天我要在这里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打磨初稿:让小说打动编辑”。
在这一次的分享中,主要同大家分享如下几个初稿打磨中会关注的问题。第一,检视自己的作品。第二,考察故事的结构。第三,打磨小说的开篇。第四,精修小说的语言。
在听完了更无用的写作课前面的课程后,大家基本上都已经学到了小说写作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少写作技巧。但是在出版和传媒的话语体系下,在文字上完成了小说的初稿,仅仅才是让您的文字走上了文学这条路的一半。
在完成初稿后,到你的小说与编辑见面之前,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打磨初稿。首先,我们在这里需要界定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谈及的初稿,它特指作者写完了小说后,面临的修改投稿至出版社之前的稿件。与编辑工作中所谈及的初稿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个在后几堂课我们会谈到编辑工作中的初稿,编辑是如何对它进行做检视,以及如何对它进行定位的。
一、在打磨初稿中,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检视自己的作品。
编辑和作家对一部书稿的阅读角度是不同的。除了彼此都关注的文字本身的魅力外,编辑也会从读者的角度来审视作品。换句话说,就是市场的角度。因此,对于作者,在编辑那里是不欢迎听到诸如:“我只为自己写作”“我这部作品承载了我的家族命运和深邃的思想”“我认为我的作品好过同类所有的作品”这类话。
深邃的思想可以贯穿到小说的写作当中,但绝对不能让文字为思想服务。这一点在后面谈到的语言问题上还会单独提及。
回到检视作品,检视作品的意思是要写作者对自己的书稿,拿掉敝帚自珍的眼镜,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和角度来看,自己作品中的大方向和三观的呈现是否符合现在的出版要求;人物设置前后是否有不一致的性格漏洞;情节架构上是否有虎头蛇尾的表现;环境描写是否对故事发展起到了正向的作用。
谈到作品的大方向和三观的呈现,我想咱们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写作者可能都有所了解,图书出版首先需要符合我国出版上的价值观要求。
谈到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小说中的基本元素,我们可以考察一个小说创作史也是在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俄国著名小说家,是列夫·托尔斯泰在19世纪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几乎每一部俄罗斯小说都可以称得上是小说创作的典范,无论是早期的普希金作品,到俄罗斯创作中期的果戈里的作品,到19世纪末期两位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斯托耶夫斯基。他们基本上都做到了将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较好的融合在了他(们)的小说创作中,也较好地顾及到了其中的每一个侧面。
刚才我们谈到的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宁娜》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典型的小说代表。在《安娜·卡列宁娜》当中有二三十个人物出现,但是人物是非常的有次第,有主要人物,有次要人物,然后在情节的设置上从一开始就带动读者进入一个较为紧张的小说叙述结构和一个紧张的矛盾结构当中。
同时,《安娜·卡列宁娜》作者在完成初稿到进行出版的过程当中,在列夫·托尔斯泰的部分回忆录,或者是他与当时的人的一部分信件往来当中都有所提及:他在这个修改自己初稿的过程当中,听从了很多文学上交往的朋友以及读者的建议。本来他这部作品是要写一部探讨安娜的这种社会伦理悲剧的作品。通过探讨这种社会伦理悲剧的方式来表现,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来阐述他关于这个俄罗斯的土地信仰,包括列文的很多信仰的状态,然后再包括整个俄罗斯19世纪的一些思想状态的一个长篇小说。他在打磨初稿的过程中,勇敢地舍弃了要承载自己思想的列文的这条线索;而将安娜的这条具有艺术性,具有文学特色,也具有人物和性格悲剧的线索丰富、扩展,然后最终成为了一部永传经典。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北美的图书阅读榜上,还是在欧洲的图书阅读榜上,或者说是在我们中国的图书阅读榜上,它都是永远稳居前列,永远稳居推荐第一名的一部长篇小说。
二、接着刚才的话题,我们可以说到在打磨初稿当中的第二个问题,那么就是审视小说结构的问题。
在我们大框架的检视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下一个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再次审视你的小说结构。在这一个问题上,19世纪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堪称是这一典范。
删掉枝蔓结构,突出主干结构,是在审视结构这一环节的重中之重。
我们在做编辑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听到作者是这么说:“我写了一个多视角多线索的小说,如何在这一环节当中可以加工的好。”如果是这样,那么请一定在您修改和打磨初稿的过程中突出一条主线,让小说中的其他线索在修改过程中尽可能与主线发生勾连关系。无论紧密与否,甚至略有牵强,都可以说得过去。
因为从编辑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编辑对多核心模式的小说都是比较头疼的。尤其是这几个核心如果相互连接度也不高的情况下。而且不少编辑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会对多核心的小说提出突出主线的意见。同样,突出主线,也会帮助编辑在他的编辑加工过程当中想好和策划许多营销方案。如果作者在打磨初稿中已经完成了突出主线的这项工作,编辑会更好地提出修改意见。
可能很多作者朋友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么一个普通的小说呈现到编辑面前,第一打动编辑的究竟是什么?
凭借着我这些年做编辑的经验来看,也包括和一些老编辑老作家的交流来看,在汉语的语言阅读环境体系下,打动一个编辑最核心的一个部分应当是小说的故事,以及能够承载这个故事的语言和这个故事合理的结构。
或者换句话说,在目前的阅读环境下,我们更多的喜欢接受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作品。
比如说,好多人现在喜欢标新立异的写作方式,喜欢标新立异的题材,也喜欢标新立异的内容。 这部分东西作为一个合理的创作尝试,它的存在都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如果广大的作者朋友希望自己的小说走入市场,走入更多的读者眼中,我还是建议大家从事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创作。
三、在大家完成了结构性的确定后,那么小说的开篇作为你的作品与编辑和读者相遇的第一印象,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小说结构。
在文学史的长河中,《百年孤独》的开篇与《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堪称是这一典范。下面我们来就这个问题做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析。首先,我在这里给大家读一段百年孤独的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20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
作为叙述体开头的典范,这段话除了我们常见的在文学分析当中谈及的那种回溯,表达了多个时态之外,它同时还基本上一下子给大家展现出了人物、情节、环境三个现场。也就是说在百年孤独的开头,作为一种叙述体的开头,他用一句话的方式确定了整个小小说的时空架构,以及整个小说的历史架构。换言之,《百年孤独》这个小说,虽然被很多人称为是一个开放式的小说,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小说,但是我们更多的习惯,包括像马尔克斯本人,也习惯把它称为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
因为按照他(作者)的原话来讲,整个拉丁美洲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的。人们生活在这样的一种充满想象、充满魔幻,甚或是充满魔力的世界当中。
那么这个小说的开头是如何打动我们的呢?它交代了小说悲伤的结局,探讨了时间流逝的状态,让我们在文学当中,在浓缩的短短不到一百字的开头当中,我们整体感受到了作者浩如星瀚的胸怀和他难以用哲学历史学语言来表达的悲悯情绪。
《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箴言体的开篇,换句话来讲,它就像圣经当中的那些箴言启示录一样,用非常非常简单的不加以描述和描写的判断句,来给出了托尔斯泰本人对整个安娜的命运,对整个这部小说所有人物的家庭命运,人物命运、性格命运作了一个论定。这句话就是:“幸福的家庭何其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箴言体的开篇与叙述体的开篇不同,箴言体的开篇从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非常非常强势的驾驭人物的可能性和驾驭人物的力量。换句话来讲,所有的人物也是作者在行进小说、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当中的一个又一个接过手来又放下的工具。在这一点上来讲,《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情节、环境、人物以及哲思、历史学思考,甚至社会学批判综合为一体的经典的长篇作品。这部作品,我希望咱们每一个作者朋友、每一个听众朋友都可以回去把它拿来仔仔细细地、含英咀华地对它进行逐一的分析,逐一的学习。
我们来仔仔细细地想一下,日常题材中如何驾驭宏大的社会和历史问题,如何驾驭思想变革的问题,如何驾驭成长、教育、婚恋、生育等等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
近些年,在中国出版的诸多小说当中,有一个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开篇,就是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开篇。他是这样说的:“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90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这是一个苍凉的自述的开头,它奠定了整个这部小说的基调。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这种叙述方式和创作基调,贯穿了整个这部长篇小说作品。我建议广大听众朋友和咱们的写作者,来学习一下迟子建这部作品的后记。
他这部后记其实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初稿打磨的范本教材。他在当中详细地记录了他从资料搜集到写作,到初稿修改,到其中人物命运的安排和枝蔓结构的删减。所以说,我觉得大家有空的话或者是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把这本书找来看看。尤其是除了看这本书整体的叙述方式,小说架构以及它的探讨的一些人物命运和民族的心灵史之外,更多的也可以看一下他写的这篇后记。这篇后记是一个非常好的打磨初稿的教材和方式。
四、你是否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语言讲故事,也是打磨初稿中十分重要的工作。
语言作为思想和文字的载体,有着重要的载舟覆舟的功能。我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平时在编辑的工作当中有这么一句非常有趣的话,叫做我很喜欢这个小说的语言,我为什么喜欢这个小数的语言呢?是因为它恰如其分地承载了他所要表达的东西,无论是它是锐利的,还是他是低沉的,甚或是它是平淡的。任何的一种语言,我们都不能够脱离了小说文本,脱离了故事本身,来探讨它的优劣与好坏。
所有的语言的高下都是基于故事本身,基于每一个在你虚构出来的人物,它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它所传达出来的生活,它所承载的思想。我们可以说马尔克斯那种浓烈澎湃的语言,表达了拉丁美洲地区几百年以来处于这种魔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们的思想方式。
同样,村上春树用它非常平淡无奇的语言表达,表达了具有东方尤其是具有东亚人的审美特色和东亚人的思考方式。再同样,我们也看到俄罗斯的两个重要的文学大家,托尔斯泰与陀斯托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用平实和普通叙述的语言,来传达了他对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的看法。而陀斯托耶夫斯基在他的《罪与罚》以及在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当中,用非常炽烈甚至像匕首一样的语言,传达了他对社会的认知,包括他对宗教的看法,他对人们信仰的看法,他对女性解放的看法,他对人性之恶的看法,他对如何爆发生命本源力的看法。
但是我们并没有办法把马尔克斯、村上春树、托尔斯泰、陀斯托耶夫斯基的语言放在一起进行高下比较。他(们)所有的语言都是基于小说本身,基于人物性格,也就是说他(们)为自己的小说,为自己的人物,为笔下一个一个从纸面走到大家面前的人物设置了一种非常符合他们的讲话方式。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他的人物从纸上从笔端走进了我们的心里。这也是我们打磨初稿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最后,我在这里多说一句,就是一个编辑对于报送到自己这里,投稿到自己这里来的小说初稿的认知。这也是我从事编辑这个行业,这些年来普遍也有的一个感受。首先每一个编辑对于报送到这里来的小说,我们习惯称法叫自然来稿。
对自然来稿的审视,大量的编辑都是抱着挑剔的眼光的。换言之,在这个小说打动编辑之前,编辑对它是严厉的。在他打动了编辑之后,编辑一定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您的作品。
因为他也希望他被打动的作品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市场,能够有一个更广阔的读者群体,有更多人了解您写作的东西,以及您所要传达的思想。
我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希望大家在做打磨初稿,让你的小说打动编辑的这个环节当中,大家要像对待写作初稿,要像对待搜集资料一样的认真和细致。比如说,完成最基本的字句标点,呈现给编辑的时候,不能有过多的错误。基本的语法、字法,包括我们的文法,包括整个段落的方式、行文的方式呈现给编辑的时候,不能有比较典型的错误。
然后再比如说,当你的小说有很多人物,有比较复杂的架构和历史脉络的时候,如果在小说的前面做一个人物的表格,或者是说做一个人物关系图,会让编辑更清晰地了解你的思想。再比如说,您在打磨出稿的过程当中,您附给编辑的这个稿子,前面的内容简介当中,一定要将您所有的闪光点都写好。这样的话,会让编辑更为明确的带着一种问题的意识,和带着一种发现的意识来读您的小说初稿。这样小说初稿更容易打动编辑,也更容易通过选题,也更容易进入市场,走向更广大的读者。
好了,今天这门更无用的写作课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有所收获。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无用课的学员群里跟我交流。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
纠结?请朋友们给我好的建议!谢谢😜
谢谢老师,让初写小说的我了解编辑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