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育儿
孩子玩手机可以视作一个症状,需要追查真正的病因

孩子玩手机可以视作一个症状,需要追查真正的病因

作者: 蓬勃育儿社 | 来源:发表于2020-01-09 22:01 被阅读0次

    儿子上5年级了,学习说不上多好,错误倒是经常的犯。

    这不,周一上午,老师告状的微信又来了:孩子语、数、英作业均为完成,语文说是没写完,数学说是忘带了,最可笑的是英语,竟然说忘记作业是什么了。期末考试在即,望家长配合检查。

    周末没干什么啊,孩子表现也挺乖的啊,妈妈越想越糊涂,就把这情况跟孩子爸爸说了。

    “老奸巨猾”的爸爸略一沉吟,就给妈妈下达命令了:中午你要有时间就回家一趟,仔细检查一下儿子的房间,看能发现什么幺蛾子不。

    妈妈就听了,中午就回家了,还真就在儿子的枕套里,发现了最不想发现的、早已经被自己藏起来的——手机。

    妈妈是又急又气:手机就这么好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哲人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需要和这个世界产生(强)链接,而链接的对象又可以分为三类:人,物,事。父母爱孩子、孩子孝顺父母、恋人间的相互爱慕属于“人”这一类;孩子从小的玩具、豢养的宠物、心爱的珍藏品属于“物”这一类;看书、听音乐、努力工作养家糊口,或者是救助留守儿童、照看孤寡老人,甚至是拯救地球都属于“事”这一类。

    一个人必须和这个世界产生(强)链接并不代表这件事就是容易的,就是唾手可得的,恰恰相反,这个链接的过程是困难的,是需要付出相当努力的,甚至还会有某些危险。

    就说学生吧,学习这件事对很多孩子来说就充满了困难。听课、回答问题、写作业、复习预习、考试,哪一关都不容易,哪一关做不好都会招来麻烦,比如同学间的比较,比如老师的另眼相看,比如父母的大呼小叫。

    以前,没有网络(虚拟)世界,没有电子产品和电子游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无论过得好坏,都只能“硬着头皮”过下去,没有别的选择。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有“备胎”了,一个现实世界的“失败者”是可以跑到虚拟世界“补充能量”的。这话反过来说可能更准确,一个人如果能在现实世界混的风生水起,那他最多到虚拟世界去旅游旅游,去散散心,绝不可能久留。

    我们人是因缺有需,吃饱了就不会饿,狼吞虎咽的吃就一定说明肚子里是空的。就是说,当一个人初涉游戏的时候,一定是游戏能填补他在现实世界的某项空白,比如刺激感、价值感、成就感、归属感,甚至是爱。

    有个初中的男孩,一个游戏玩了2000局了,依然是最低的级别,所有知道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后来了解发现,这小子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打怪升级上,他最关心的是和谁“组队”。就是说,他在游戏中希望得到的是人际间的亲密关系,是团队的归属感。

    如果一个人沉溺于游戏了,就像我们在《是否可以阻止一个孩子滑向深渊?》一文中提到的那个孩子,再想回归现实世界就很困难了,因为虚拟世界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精力,他已经没有能力和现实世界产生各种链接以及获得各种价值了。

    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个经典词汇描述就是,沉溺于游戏的人已经被游戏“体制化”了,再让他们回归到现实世界,他们不适应,就像让那个在监狱呆了一辈子的图书管理员一样。

    所以,这个妈妈现在应该问的问题是:孩子缺什么?

    缺什么,就要补什么,就像饿了就要吃一样。如果不关心孩子缺什么,只是一味的用强硬的方式让孩子和游戏分离,那就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妈妈反复的藏手机,孩子则会想尽一切办法和妈妈斗智斗勇。

    你说,一个在现实世界饿肚子的人,到虚拟世界去吃点“精神食粮”,有错吗?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咨询本期课程详细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玩手机可以视作一个症状,需要追查真正的病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uu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