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很多书,可儿子只看恐龙的那几本,其中有本都看的破了卷了。给孩子读书的姥姥,能背得下其中大段大段的介绍;陪看动画片的爸爸妈妈,更是急切的想要换一个内容……
但是儿子依然乐此不疲,如痴如醉,而且这种痴迷旷日持久——都两个多月了。
为什么孩子如此痴迷恐龙?
如此的痴迷有助于他的成长吗?
家长如何引导才能让孩子的接触范围扩大一些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1.
为什么如此痴迷?喜欢呗。
模仿,是孩子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孩子小,在他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会遇到好多他没有见过的问题,产生很多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的想法和情绪,此时孩子的一个顺理成章的处理方式,就是将他遇到的这些问题和他比较熟悉的一个情景或者角色连接起来,然后通过模仿、模拟的方式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表达出来。
而孩子模仿的对象一定是一个比较厉害的角色,比如说恐龙。这就是孩子痴迷的原因。孩子不仅看,还会模仿恐龙的样子来吓唬人,还能将恐龙的习性和自己匹配起来——我是爱吃肉的霸王龙——因为霸王龙吃肉,因为霸王龙有力量,因为霸王龙很厉害,因为霸王龙可以让别的生物害怕。
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父母家人或多或少的都会配合孩子的表演——奥,宝宝你真厉害,妈妈害怕了……这种游戏的收益——恐龙果然很厉害——反过来又会加强孩子对恐龙的兴趣,孩子就越来越痴迷了。
2.
家长可能也会发现,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痴迷对象,或者孩子的痴迷对象会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有的孩子开始时会模仿老虎,因为家里人会说老虎很厉害,能吃很多饭,孩子如果像老虎一样能吃,就会像老虎一样厉害。可能是动画片中的老虎比较少,也可能是孩子看到的老虎——无论是记录片中的还是动物园里的——都没有像爸爸妈妈说的那样厉害,反倒总是一副懒洋洋、很悠闲的样子,一点儿也不吓人。这时候孩子就会移情别恋,比如说喜欢上看起来更厉害的恐龙。
这个寻找“偶像”的过程,既是探索,也是学习,也反应了孩子独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在家长看来,却可能觉得很奇葩,很不能理解。
3.
想要理解孩子的行为是否正常,首先就要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智模式。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和孩子看同一部动画片的时候,当你看得一头雾水的时候,孩子却在哈哈大笑。这是因为他可以准确的理解动画片中每一个场景所表达的含义。
为什么成人就理解不了呢?对孩子来说,由于他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十分熟练,所以他对世界的理解更直接,他会直接去理解情景,理解情节,理解情绪甚至是理解整个的身体语言,而成年人则更多的是借助于语言去间接的理解世界了。
比如结婚纪念日快到了,老婆经常会想当然的认为丈夫会记得,甚至会有礼物,但结果却往往是发现丈夫一如平常。老婆如果抱怨:“结婚这么多年了,我怎么想的你还不知道?”得到的答复也通常是:“你都没有告诉我,我怎么会知道呢?”
孩子这种“独特”的心智模式还有更出色的应用。讲个真事。一位和闺蜜约好周六逛街的妈妈临出门前酝酿好了语调,似平常一样的跟孩子说:“小宝乖,跟爸爸在家好好玩儿,妈妈要去加班。”儿子抬头看了一眼妈妈,然后平静地说:“妈妈骗人,你哪有上班的时候这么开心?”
陪伴孩子就需要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世界就需要父母将评判的框架从成人视角切换到孩子的视角。
4.
如果家长见孩子如此的“痴迷”一个“偶像”着急,着急想扩大孩子的接触面,可以将更多类型的书、玩具置于孩子可接触的空间内,今天看一眼,明天摸一下,孩子慢慢就会喜欢上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大脑的发育,孩子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都会逐渐提升、逐渐转变,所以,家长完全没有必要为孩子的“痴迷”担心。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