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之韩琦

作者: 画工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4-11 13:10 被阅读0次

《清平乐》主要讲宋仁宗,里面有很多礼节刻画。以儒家文化的思想和行为逻辑为主,制作画面精细。

韩琦进榜眼前,在闹市与皇上偶遇,大肆批评官僚体系,并发下抒志豪言。后来亲眼目睹了梁家的变迁,在金殿上却谨慎起来,理由:1、对当日梁家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没做足功课—里坊制度 2、梁家的败落的根源为何?上行下效,社会风气。3、其自身地位的变化。

轻率VS慎重

孤立VS联系

蝴蝶效应

皇上向韩琦讲述了里坊制度形成的前因后果,并在后面对里坊制度进行了改革。以终为始,不忘初心。皇上反思自己让嫔妃做蜜饯果子的做法,感悟权柄不可轻用,私VS公,地位越高越要谨慎,私事很可能就会变成公事。帝师的看法是:圣君的谨言慎行,皆来自于仁爱之心,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民生疾苦,若没有仁爱之心,自不必怕,更不必忍。

韩琦作为小民时,他的批评是坏批评,虽然认识不全面,观点局限性比较大,但是促成了皇帝本人对里坊之制的深入了解,为后面的改革埋下重要的种子;当韩琦作为榜眼时,却不肯再轻易抒发己见,以后更加注重对民间疾苦的实地考察,几乎所有的小店他都会去转转,做事更沉稳。想当然VS实地调研。他对皇帝的好批评是绵里藏针,依然正气不减,促使了皇帝的反思与成长。

小民时的坏批评和大人时的好批评,都有价值。

里面八大王对大娘娘的批评就是名人的坏批评,因为是想当然,无的放矢,根本没有实事求是,是出于一己之见的妄语,最终导致民间议论纷纷,后面皇帝决定让事实来说话,才让谣言停止,让八大王再无话可说,心服口服。

里面还有范仲淹因穿着农民之服,被书院小童嘲笑不知礼数的辩论,实践VS书本,内容VS形式,大VS小,本VS末。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影响更大,更要谨言慎行,实事求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平乐之韩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ly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