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胎政策在近几年的中国逐渐推行开来,这使得许多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告别独生子女的状况,拥有自己的弟弟妹妹。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依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城市化高速发展也让这些孩子在小的时候缺少玩伴,变得孤独。这个时候,有些内向,孤独的孩子身边,就会出现“想象中的好朋友”(Imaginary friend)。
很多孩子都有过“想象中的好朋友”,这样的情况多发生在孩子3,4岁的时候,随着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增强,想象中的朋友会慢慢淡出他的世界。孩子在脑中创造出一个或多个假想的朋友陪着他玩耍,聊天,这和孩子与玩具成为朋友的感觉差不多,只是这个“朋友”是完全看不见摸不着的。
即便如此,孩子“想象中的朋友”还是会困扰不少家长,这种困扰,更多的是一种内疚感。很多家长检讨自己,孩子看似幼稚又奇怪的行为,其实是他们没有花时间陪孩子造成的,这种想法令他们感到不安,担心孩子会因此缺乏关爱,变得孤独封闭,只愿待在脑中的世界,拒绝与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
那么,“想象中的好朋友”到底是好是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作为父母不必对此感到焦虑和自责,这种情况并不是一件坏事。换一个角度来看,孩子可以和自己玩耍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孤独感。有些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生活,认为这是陪伴的最好时机,因此大量地组织并参与进孩子的童年活动中,这种做法容易适得其反。在他们最有丰富想象力的时候,过度参与往往会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机会,变得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这位“想象中的好朋友”,并不会让孩子在未来出现社交障碍,它有时还能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与“想象朋友”的交流,可以看作是对未来社交的练习。很多孩子内心中或多或少对“想象中的好朋友”都有一定的意识,有些孩子也可以分辨出真实和虚假的存在。假象朋友的出现,对于孩子当下来说,一定是有特别意义的,孩子的经历可能会告诉他需要这样一个朋友的存在,来缓解心中的孤单痛苦。举一些例子,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果遇到父母离异的情况,他可以和“假想的朋友”聊天,将心里话排解出来;或者孩子被欺负,这位“想象中的朋友”也是对孩子很好的宽慰,同时减少他内心产生的压力。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眼中“想象的朋友”,一定不要强行破坏他的幻想,告诉他这是虚假的。相反地,这是你与孩子内心沟通的绝佳机会。孩子在小的时候,还没有掌握好与父母交流的方式,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内心的活动该如何表述出来,通过“想象的朋友”,你可以感知孩子的想法,陪他一起成长。问问他的“好朋友”最近好吗?今天在一起做了什么事?遇到事情,可以问问孩子:“你的好朋友怎么看?他为什么这么觉得?”等等方式来与他的世界保持同步,保持沟通。
有些时候,孩子会搬出“想象中的好朋友”来和自己一起对抗家长的一些决定。比如当你希望他乖乖在家的时候,他就会告诉你,他的朋友想要出去玩;或是你需要他吃有营养但不好吃的食物时,他又会说,他的朋友不爱吃,他也不想吃。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要批评孩子无理取闹,可以告诉他说:“你的朋友刚刚悄悄告诉我,他想要在在家听你读故事书,你想不想给他讲故事呢?”或者:“你的好朋友听到吃这个菜会变得越来越高,他也好想吃呢,你要不要陪他一起吃,一起长高高呀?”类似这样的方式来给他建议。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最忌讳的部分就是父母言行不统一,哄孩子的时候,让孩子以为爸爸妈妈也认可这个“朋友”的存在,而生气的时候,又突然否定他的“朋友”。孩子会感到困惑,也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这样一来,为了“保护”他“想象中的朋友”,他宁可封闭自己,和“朋友”独处,也不愿意再打开心扉。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正存在“泛灵心理”的孩子身上,所谓幼儿的泛灵心理就是孩子拟人化的心理,他们会在幼年时期对许多事物赋予生命和情感,比如毛绒玩具是会说话的;灯泡亮得太久会疼……如果在这个时候,以成人思维处理问题,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个生命体,如果你把玩具扔了就相当于扼杀了生命,他们幼小的心灵很难承受。
因此,无论是孩子的“想象中的好朋友”还是“有生命的玩具朋友”,家长都应该妥善对待,处理得当,孩子会通过这些“朋友”慢慢成长,在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后,渐渐告别这些陪他度过童年的伙伴;处理不得当,孩子很难对世界建立信任感,只会长期沉溺在自我的小世界里。
如需转载请访问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HGGE&type=0获得合法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