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相对论。错位的教育》这期节目里,两位主持人告诉我们:
像乔致庸这样的晋商,他们是怎么起来的?这些晋商曾经称霸一方,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在于他们职业经理人(过去不叫职业经理人,叫大掌柜、二掌柜)他们在成为职业经理人之前,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学徒期,差不多五年。什么叫“徒”呀?“徒”就是干活不给钱,只给你一点饭吃。你在旁边做最基本的事情,扫地。过去讲偷手艺,什么都不教你,让你去偷,慢慢地看,看你是不是眼见手快,就是逼迫你有意识地偷手艺,而且从基本的事情做起。再基本的事情你要真的做到极致的话,总能跟道相通。香港很多电影导演,王家卫是所谓的学院派,大部分都没有受过所谓的电影学院教育。现在被称为“星爷”的周星驰也是跑龙套出身的,他根本没学过导演。成龙也没学过导演,人家当导演了,是吧?因为他们是从最细小的环节学的,而且是从低处往高处看,看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从高处往低处看,看到的是笑脸,从低处往高处看,看到的是屁股。你从低处往高处看,一直这样看的话,有一天你站在高处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全息的图像。以电影为例,从导演系一毕业就去当导演,很多东西你是搞不清楚的,总有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障碍,如果从学徒做起的话,你一下就明白了。
主持人这些话里面有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从基层做起”,一个是“偷着学”。一个人,只有从基层一步步做上来,他对信息的掌握才是完整全面的,若直接进入高层,说话办事就会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必败,也是这样的道理。古代的开国皇帝个个雄才大略,因为他们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而后来的皇帝,往往一代不如一代,因为他们是身居皇宫,在宫女的包围中长大的。这两种情况下,对信息的掌握,对能力的培养,效果当然完全不同。所以,一个明智的家长,一定要把孩子送到最基层去工作,让他了解真实的社会,不要一开始就贪图高位,那样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充其量做个小白领而已。
再有就是“偷手艺”。这个“偷”字很传神。“偷”是主动积极的,如饥似渴的,见缝就钻。“偷”还得是灵活的,不动脑筋偷不来。所以这个“偷”的过程,不但培育了人的主体性,而且提高了学习能力。可以说,“偷手艺”无论在学习态度上还是学习方法上,均属于上乘,这样学出来的徒弟,不可能没有真功夫,他的本事无论大小,都是实打实的。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什么状态?正好和“偷手艺”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是“哀求学生学习”学生成大爷了,想当年皇上的孩子都没有这种待遇。学生不但无须“偷”,家长,教师把学问放在盘子里端到他面前,甚至拿勺来喂,他都懒得张口。这样只能使孩子一代比一代无能,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希望家长和教师在学习上不要过分迁就孩子,要保持适当的难度,也不要过于热心地“送上门去”,即使无法让他们主动去“偷”,也要让他们主动来“拿”,这样学到的东西才真正属于他们自己。
读后感:这又让我想起《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学艺的过程了,他的七十二变还有筋斗云,其实也算是偷艺吧,也是他自己本身对学艺很有兴趣,也有悟性,师傅也愿意把本领交给他。
而当前的孩子们,其实他们在童年时期应该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来给他们选择,他们完全是可以茁壮成长的。而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还有我们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有明显的偏向性,纯书本的东西,严格来说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会打折扣的,再加上严格的考试制度,还有明显过量,重复的作业,都会扼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孩子很早就开始厌学了,偏科了,以至于能够适应这种应试教育的孩子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了。
读万卷书,可以培养出理论性的人才,这样的所谓的专家学者,在我们这个国度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在电视,媒体上比比皆是。而行万里路,实践型的学者的比例是偏少的,也往往不会很被人所待见。这个也是一种歧视和偏见,所以有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很多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者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想当然,包括我们的教育部门,很多东西都有明显的漏洞和形式主义的色彩,都没有深入调研,很多东西都没有经过实践的论证,也没有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从这点来说,我们的教育民主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其实教育到底该如何改革,一线教师还是有发言权的,但是基本从来就有人愿意来做这件事。我们教师可能只要被要求做螺丝钉吧,多奉献,要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就不要多说话。所以我们教师是一种驯化的状态,那么自然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种驯化教育状态了。所以很多有特点的教师就是特立独行的,有独立的思想,有特别的做法,也许教育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了。
如果当很多人都不太愿意思考,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那么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思维的僵化,还有对应的思维能力的退化,这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我们的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种可悲的事情。好奇心,反思,独立思考,质疑一切,喜欢阅读,这些都应该成为每一个人完成自我成长的必要的途径。
网友评论
从高处往低处看,看到的是笑脸,从低处往高处看,看到的是屁股。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