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外孙女的对话
放学路上,外孙女问我:“外公,你小时候是怎么样过端午的呀?是不是也有很多粽子吃不完?你会放风筝吗?你们有乐高玩具玩吗?”
平时接送外孙女上学,她的问题我总是有问必答。有一次她问我,“小明从十楼上往下跳为什么没有摔死?”
我说:“十楼上装有防盗网,小明被拦住了,没办法往下跳呀。”
她又说“没有装防盗网的,我看见小明往下跳了”。
“那是他跳到九楼的阳台上了,阳台上有软垫。”
“小明跳到一楼了,我看见他跳的。”她坚持她的理。
我又说“小明带着降落伞跳的。”
她说:“外公,小明那么小怎么会用降落伞呢?我告诉你正确答案哦,小明是一只鸟,他是飞下去的。”
“鸟也有名字?”
“有,我同学妈妈养了一只狗还叫小冰哩。”
“哦……”
再考你一个问题哦:“把一只大象关进冰箱里要经过多少步?”
我说“大象太大了关不进冰箱里”。
她又说:“我说的是假设”。
我说:“你的假设违反了客观事实,假设不成立。”
“哎呀,你就当他是玩具象吗。”。
“你怎么有那么多古怪的问题呀?”
“外公,这叫做脑筋急转弯。考考你的脑好不好使”她得意的说。
听着外孙女的话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的孩子聪明多了。我应该怎么去回答她的端午节问题呢?难道要告诉他外公小时候没有那么多棕子吃?显然是不能这么说。即使你说了她也不会相信。因为她们是丰衣足食的一代人。饱汉不知饿人肚。
于是我只好告诉她:“外公小时候端午节有很很多的粽子吃,但是外公的食量大,一下子就把他吃完了。”
“你为什么会吃量大呀?我觉得我从来没有饿过。家里不是有酸奶、有面包、有巧克力、还有很多水果吃吗?怎么会饿呀?”她说。
“外公像你这么大时,就要上山去砍柴,下地捡“薯落”,下河去捉鱼了。整天蹦蹦跳跳的,当然吃量就大啦。”
“你这么贪玩难道不用写作业吗?不用学钢琴吗?不用....”
“当然不用啦,外公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人哪里有钱去学那些高大上的东西呀。”
“你不懂得叫我妈给你吗?我妈她有钱。啥都让我学。好像我是天才少女一样。”
“外公,你们的童年真幸福,不用写作业,也不用学钢琴,我却什么都要学,连星期天都没有玩了。有时候我很想玩彩泥,有时候我想玩乐高。我妈都不给我尽情的玩。我妈说了,她不让我玩是为了我好,说什么将来竞争激烈。我那懂什么叫竞争呀。都是大人的玩艺”
是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幸。外公那代人缺少的是物质享受,唯独不缺少玩。而外孙女这代人什么物质都不缺,就是缺少开开心心的玩。此事古难全。等她们长大了有了下一代的时候她们又将怎样面对呢?是谁夺走了她们的童年?
2、我们童年的端午
小时候我们过端午节,有粽子吃是最快乐的事情。
在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在自留地里种上几分糯米稻。就是专门用来包粽子和做年糕用的。端午节的前一天,生产队都会杀猪分给每家每户包粽子。文昌县东没有生产粽子叶就用香蕉叶来代替。包粽子的绳子也是用一种叫做坡麻的皮加工而成的。其他食材全部是自产的。包好的粽子要用柴火熬上六七个小时,熬夜也是常有的事。我常常熬夜帮母亲添柴火熬粽子。
热腾腾的粽子出锅后先得将它摆上贡桌孝敬祖宗后才能分给我们吃。有钱人家还会杀鸡杀鹅举杯而庆。而我家很少有这些口福。最好的是多了一锅青菜汤。若每人能分得三四个粽子吃就已经不错了。很少有隔夜粽吃。
吃完粽子后,便是沐“龙水”。我们那里的“龙水”是用白海棠花和艾草浸泡在清水里。用它来洗洗脸、擦擦身子据说就可以去灾防病了。我们总是按照大人的要求毕恭必敬的去做。以此来祈求上帝保佑我们全家平安。
沐完龙水之后我们就可以高高兴兴的去放风筝了。我们的风筝都是自己制作的。方法十分简单,用一张白纸或者报纸将它切成正方形,然后削上两条一长一短的竹片。竹片约一厘米宽。短的按对角线的位置用纸片将它粘牢。长的弯成弓形后对称的压在短的上面,并将它粘牢,然后用手指测试它的重心位置,穿好线就算完成了。制作好的风筝像一把引弓待发的弓箭。这样做成的风筝由于重心居中很容易在空中打旋。所以还得給它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尾巴可以是纸条,也可以是丝线绑上树枝。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加上尾巴后的风筝飘在空中很像一只科蚪在扶摇直上,甚是好看。
风筝升空那一刻我们的内心是十分高兴的,不过这种高兴往往维持不了多久。因为那时候的丝线都不是太好。风筝常常会断线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还得随着它的飘落方向迅速的追赶它。慢了你就找不到它了。有时候捡回来的风筝被树枝刮破了又得从头再制做一个。这时候的心情就像刚泡过的龙水那样的凉透了。我只能和外孙女说,我们童年的端午就是这么的随着风筝一起放飞的。
当童年的乐趣随着风筝起舞的时候,外孙女正好在背涌她们课本上的那首《春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听着她那稚嫩的声音读出来的诗韵。我觉得我们的童年是多彩的,幸福是实实在在的。而这样的乐趣在外孙女那里也许只能从古诗里去体会了。她们能理解诗中的乐趣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