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资风波-记叙改革开放初期国企发生的故事-1
86年,我在北京二轻系统下属的电扇厂工作。从年初开始,就有小道消息传出,厂里要给工人涨工资,因为上一次大规模调资还是在八零年,已有五六年没有长工资了。工人们人人盼望自己能涨一级。
消息传出后没多久,厂里便召开了全厂大会,厂长在会上说:最近,咱们厂把积压多年的库存产品都卖出去了,这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体职工挽救了这个厂。
接着他又自豪地说,我发动了一场人民战争,打了个大胜仗。我要庆贺这一伟大成果,给全厂职工每人普调一级工资!他的话音一落地,会场上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此后,工人们天天议论涨工资的事,盼望着钱能早日揣进自己的腰包。
没想到事隔半个多月,厂里又召开了全厂大会,会上,厂长推翻了自己前不久的讲话。他说:上一次大会上我提出的普调方案有些草率,领导班子最后研究决定,本次调资不实行普调。普调是吃大锅饭的做法,如今大锅饭早已经被打破,讲究的是贡献,谁贡献大就应给谁涨。
我向同系统其他单位了解了一下,拿锁厂来说,他们厂调资方案就不是普调,调整范围是60%的比例,我认为这个比例很合理,咱们厂此次调资也将参照这个比例进行。他的话还没讲完,会场便乱了,嗡嗡声一片,最终大会在人们乱糟糟的议论声中结束。
调资比例的变动,让工人们的情绪低落了很多。因为这预示着,有40%的人涨不了工资了。而这些人涨不了工资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工作表现不好。因为,早在多年前,厂内便实行了生产定额制,各工种工序产品定额,经过多年的反复考核调整,大部分已趋于合理。
现实的状况是,98%的工人都能完成定额,而且能少量超额,这正说明了定额制定的比较合理。在定额管理的前提下,很难区分出谁的工作好与坏,因为完成了定额就是完成了本职工作。此时,硬要在其中分出60%和40%,必将造成矛盾,领导也将面临难题,该给谁涨,又不该给谁涨呢?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只要不是100%普调工资,肯定会产生一场厮杀。工人中会出现你咬我,我咬你,暗中攻击指责的情况,没涨上工资的人会闹情绪、生气、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甩手不干活了。总之,只要是采取选拔的方式,甭管采取面对面讨论,还是背靠背投票,都将是人心大乱,鸡犬不宁。
第二次全厂大会后,工人们反映很大。厂职代会见此,召开了全体代表会议,特意以调资方案为议题,让代表们广泛争取群众意见,集中之后反映上去。我是车间级职代会员,便把职代会开会的精神转达给了大家。并听取征集了职工们的意见。
几天后,我带着工友们反映的意见,参加了第二次职代会。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