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48586/ac41551c015d72ce.jpg)
保持好奇,继续期待,做自己的首席学习官,这里是易喜聊成长。
又是一年岁尾时,写一篇文章总结一下过去一年走过的路。我很庆幸能够在这个不受打扰的时间里思考这个问题,希望你也拥有这样一段时间。
这一年过得不算有成就感,但还算充实。
个人成长方面
坚持写了116篇文章,累计14万字。
录制了10门微课。
学习了6个新技能。
坚持了若干小习惯。
制作自己的课程直播间、把图片与声音合成视频、动手串鸡翅、制作自己的表情包等等,事情都很小,有趣最重要。
虽然中间过程断断续续,但还算保持下来了几个习惯,并从9月开始记录这些习惯: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8586/9684f7319970a8e7.jpg)
通过少量的早起、跑步和健身、写成就日记来保持自我,通过增加新的体验来发现更多的可能,顺便说一句,回复问答是我正在新开启的一个习惯,一个同样非常有趣的习惯。
工作方面
这一年更多承担的工作职能是组织与赋能。
由于我在总部的关系,掌握的资源更多,思考的维度也更多。我和我的团队组织和发起了很多学习项目,并通过线上+线下、总部+分部,分部与分部联盟等多种形态,赋能给一线,让整部机器的每个零部件都可以自主转动。
当然,这个过程走得并不顺利,在经历了上半年的风风火火,下半年的人浮于事之后,我反而觉得,职能可以升级,策略可以调整,但不能丢弃的是一颗研发之心。
你多久没有深度工作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你感觉自己完全在为某件事努力,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行云流水一般发生,你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都被发挥到极致。
这段心理体验被叫做心流,这个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在2004年提出的。
当心流发生,人的心情是愉悦的,人的精神是幸福的,工作是出色的。
然而光期待心流的发生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为某件事深度工作,然而,你我是否还记得,上一次深度工作是在什么时候?
习惯性分心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大致可以分为更关注人,还是更关注事。
更关注人的朋友对与他人互动产生的化学反应有更多的需要,对他们来说,与其对着电脑深度思考,还不如离开自己的工位去找别人聊天,然而过多的聊天对于关注事的人来说,也许就是一种干扰。
影响人们深度思考的事件不止于此,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很容易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会使人们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而这种经常性的转换,会削弱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力量,造成习惯性分心。
通常一个乌合之众的组织,就是一个习惯性分心的集合,这里的问题就在于:
所有人都在讨论,却没有人研发。
一个低效组织里有很多事情想来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比如领导提到要做一个胜任力模型,人们就放下手里的毛衣和娃的照片,关掉正在追的剧,挂断有一句没一句的电话,取消受邀致词的出差航班,做两件他们习以为常的事:开会和永无止境的开会。
其实会上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会并不能产出一个胜任力模型,然而“遇到问题就开会”已经成了房间里的大象,人人看的见,就是没人说,正像他们以往习惯做的那样。
与其说他们习惯性分心,不如说他们缺乏深度工作的力量,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研发”这股力量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
在这样的组织里,研发工作被丢在了角落,研发时间被一再压缩。懂研发的人,都被安排去了打砸。
不重视研发人才的组织,早已失去了拼搏的希望。
The organization that does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R & D talents has long lost the hope of fighting.
我的开年关键词:研发之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8586/37328510a978ead2.png)
如果你也不屑于这种人浮于事,那么找回研发之心,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的朋友听到研发之心这个词的时候,会想到工匠精神。
研发之心是需要工匠精神的,需要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改善工艺、追求更完美。
研发之心又不仅仅需要更快更好的完成作品,还需要不断超越之前的作品,以及从零开始创造全新的作品。
不甘平庸的营销人通过研发之心,提炼和总结出了得心应手的营销方法。
不甘平庸的领导者通过研发之心,习得和践行使他受用终生的领导力量。
不甘平庸的培训人通过研发之心,搭建开发卓有成效的培训体系和学习项目。
这些成就离不开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然而研发和自我学习才让这些成就有了灵魂。
希望研发之心,让你我发现更有趣的自己。新年,我把“研发之心”作为我的开年关键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