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个重要节日,都跟吃有关系。也跟家庭亲情相关。中秋团圆吃月餅,竟是中国人一件大事。
我每個中秋節都想念父母親,這個節日對我來講,並不在於家庭團聚闔家賞月,這個節日是我刻骨銘心地感恩於父親母親的日子。
母親照顧關心我們每一個子女每一件事情,當我們其中四個人離開上海到外地工作後,她也會適時想到某人需要什麼而寄去,但是每一個中秋節,始於我到了外地河南,父親便不辭勞苦地開始為大家寄月餅,這件事他不假手他人,親力親為。
父親用一只大的餅乾箱,密密麻麻排著幾層月餅,每次至少有二十只以上,金華火腿、蓮蓉蛋黃、豆沙五仁各色品種應有盡有。我坐在简陋的宿舍小屋中,那小屋中藏了這一合月餅,變得無比幸福。我把它切成一小角一小角,饞了當零食,饑了當點心,飯後當甜品,一盒月餅慢慢吃可以吃好久好久。
父親養育我們化費鉅資,但我特別感恩這一盒月餅,因為這月餅的賞賜可給可不給,不是學費書費月費,有定規必須付出。這月餅中滲透著父親的慈愛,每年中秋,他在寄出四盒月餅之後內心一定很欣慰,父亲在这个合家团圆的节日, 是想藉着月饼舒解子女们思乡之心。中秋節,父母的愛心也盡顯在月餅之中,我如何能不在每一個中秋節都想念我的父母親呢?
据说中秋盛於宋朝,不光是那时的月饼己经留下了历史记录,非但品种有咸甜荤素之别,那面上的图案及花边也考究起來。宋东坡咏月餅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可见在宋代人己喜欢吃月餅了。
到明朝时,有诗叙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做成月饼的图案这档事己经载入史冊了。明朝的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然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
至清代,诗人袁景澜的《咏月饼》诗:“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些诗句己详细而形象地描写了制作月饼的情形,而且反映出当时便有中秋节互赠月饼的风俗。
在自然灾害物质匮乏的年代,上海居民每月供应一份糕点券,可以买四块糕饼,当时我在上海戏剧学院住宿,每个周末回去时,母亲会在我书包里放四块糕饼,一个月下來,我就吃了家里四个人的点心,估計是把大人的那几份都省给我了,这几块饼,我都是熄灯后躲在蚊帳里慢馒地啃完的。
那时候的糕点,就是粮食,是性命交关的事情,陈丹青曾经告诉我他难忘的一件事情,他父母在下放的时候托一个同事带给他们兄弟一包饼干,另加一封密封的信上告诉他们一共是四十八块饼干,那位同事是一位老知识分子,结果兄弟俩读完了信数那包饼干,还是少了几块。
如今太平盛世物质极大丰富,時近中秋我早己不停在网上搜索中秋月饼了,才发现现在的人並不在乎吃月饼,在这节日里,月饼成了团购中的热门。企业员工节日福利及馈赠客户的礼品,胜过了家庭团聚的应景。鋪天蓋地的月饼终于成为普通的平常食品。
古代诗人这样写中秋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现在的人如此说月饼:圆圆的月饼,融合了水的“神韵”、经过了火的“考验”,多了几份柔情与温情,成为了中华民族实现团圆、幸福夙愿的象征,憧憬美好、和谐生活的见证!
顧月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