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精品美文集萃诗词曲赋赏析系列好书推荐
郦波解读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郦波解读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作者: 流星雨儿下 | 来源:发表于2018-03-09 19:54 被阅读768次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一首貌似情诗却又不是情诗,说它不是情诗,却又胜似情诗的一首名作,这就是东坡居士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曰: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说它貌似情诗,你看处处不是在写情吗?写到最后是“多情却被无情恼”。而且整首词至少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还是一个生动的相思故事。“花褪残红青杏小”,东坡居士从眼前景写起,大概已是暮春时节,看到眼前的那棵生动的杏树,杏花已褪,但小小的青杏却已经在疏枝上冒出身影。“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有燕子,有一池春水将村舍围绕。有人曾经质疑这个“绕”字会不会是“绿水人家晓”,“晓春”的“晓”,其实远不如“绕”字精彩。这个“绕”,细想来意思丰富得很,不仅燕子绕村舍,绿水绕人家,接下去还有墙外的行人绕着墙里的佳人笑呢。所以说“枝上柳绵吹又少”,因为已经是暮春时节了,但“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尤其旷达,但韵味极其深厚,我们留待后面再说。

    上阕写景,下阕写事、写情。“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在这样的短章小令里头,一般非常讲究用词的精准,用词用字尽量要避免重复,但是东坡居士真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随手写来全是精词妙句。墙里墙外、墙外墙里反复使用,却让人觉得自然而然,充满生活的趣味。墙里面的佳人在荡秋千,墙外的行人听见了墙里的佳人笑。但是即便动心,即便钟情,又能怎样呢?“笑渐不闻声渐悄”,徒留墙外的行人,“多情却被无情恼”。

    关于这首《蝶恋花》,学术界认为,苏轼创作的时间有说在黄州,有说在密州,也有说在惠州,但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他仕途极不得意,政治上遭受打击,甚至在贬谪流放的过程中,写下的。所以虽然写的是春情春景,其实背后有着政治的寓意。我个人则比较主张,这首词应该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流放岭南惠州期间。这首政治寓意诗不是情诗却胜似情诗的地方,在于它和东坡居士最爱的女子发生了深刻的人生联系。

    说到东坡居士在人世间最爱的女子,我们肯定会想到前面讲过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那首杰作深情款款,被称为千古悼亡之首,东坡居士对他的发妻王弗的深爱可见一斑。虽然我也极爱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但我私心里一直觉得东坡居士最爱的人恐怕未必是王弗。这样说可能会受到很多朋友的非议,但是我一直觉得东坡居士真的和普通人不太一样,他才其实是真正的谪仙人,比李白还像谪仙人。他从纯净的天堂贬谪到人间,所以他的情感生活和一般人也不太一样,他对王弗的情感,在爱之外,可能更多的是敬爱。因为王弗是一个标准的贤内助,尤其是在东坡居士“达则兼济天下”的仕途生涯中,在现实与生活层面,王弗对于苏轼的帮助是很大的,所以在苏轼的心中,王弗更多的像一种希望,温暖和希望。

    林徽因有一首名作,“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恰好苏轼的一生也遇到过三个女人,她们分别是爱,是暖,是希望。王弗更像是希望。因为她的能力,她的聪慧,她的眼光。事实上,不仅苏轼对王弗有这样的评价,包括他的父亲苏洵,也是很器重这个儿媳,尤其对王弗的眼光以及她对苏轼的帮助深为嘉许。苏家上下其实都把王弗比作程夫人。我们知道程夫人不仅一手培养了两个天才的儿子,而且帮助自己的丈夫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对苏家最有成就的男人们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帮助作用。王弗经常被比作程夫人,就可以看出不仅是苏轼,包括苏家上上下下,大家对王弗的敬爱之情。

    在王弗这个贤内助死后,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嫁给了这个她早已暗恋了多年的堂姐夫。王闰之是个绝对的贤妻良母,虽然她在才学上不如她的堂姐,在艺术才情上也不如后来的王朝云,但她却是苏轼生活中最为嘘寒问暖的人,她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苏东坡,关怀着所有她亲生的和非亲生的孩子,这一切都让苏轼非常感动。元稹怀念妻子韦丛的时候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王闰之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随苏轼贬官流放,所以她和东坡居士应该是一对最纯真质朴的贫贱夫妻。但严格地说,虽然苏轼和王闰之感情很深,但王闰之并不是一个完全了解苏轼的人。她是他的贤妻,却不是他的知音。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被抓进狱中,王闰之因为害怕把家中苏轼的诗稿付之一炬,都给烧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特别遗憾的事情,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特别遗憾的一件灾难。当然“乌台诗案”本质上是场文字狱,苏轼得祸也确实是因为写诗而起,但王闰之的反应表现了她更看重的是老公的那条生命,而不是他的才情与成就。所以当真正的知音来到身边的时候,苏轼就表现得特别钟爱,请注意不是敬爱,是钟爱,特别珍惜,这个知音就是苏轼最后深爱的女子王朝云。

    说到苏轼与朝云,很多人会质疑一个敏感的问题,因为朝云来到苏轼身边的时候,其实才十二岁,当此时苏轼已经三十七岁了,两个人怎么会产生所谓的爱情呢?说到苏轼与朝云的初相遇,就要说到那首著名的“若把西湖比西子”了。宋神宗熙宁四年的时候,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有一天,他和几位朋友同游西湖,宴饮的时候,招来了歌舞伎来助兴,那么在歌舞伎中有一个年幼的女孩特别吸引了苏东坡的注意,她就是王朝云。朝云这个名字其实是后来苏东坡帮她取的,还为她取了个字,字子霞。她是钱塘人,家境清寒,社会底层,自幼就沦落为歌舞伎,但是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虽然混迹在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雅洁的气质。这种气质出污泥而不染,在当时就吸引了苏轼的注意。酒过微醺,舞罢换装,朝云洗尽铅华,黛眉轻扫,一身素净衣裙,重回席中。这时候本是阳光灿烂、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突然阴云蔽日、山水迷蒙,成了另外一种景色。苏轼见湖山佳人相映成趣,灵感顿时奔涌而出,挥毫写下千古传颂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然必须要澄清的是,苏轼这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否是为朝云所写并不可考,但是人们愿意相信当时的朝云是那么清纯美丽,而她俩的相遇也是那么美丽。平心而论,苏轼此时对朝云的欣赏,只是一种欣赏而已,是对她灵慧雅洁以及艺术气质的一种欣赏。宋人本就有蓄歌妓之风,所以朋友见此将朝云买下,送入苏轼府中。苏轼对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少女青睐有加,不仅教她认字、写诗、填词,还在音乐、艺术、书法各个领域成为朝云最好的老师。朝云极聪慧,极用心,本就有灵犀一点,又生逢苏轼这样的天才,两人亦师亦友,日久生情,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等朝云长到十八岁的时候,在苏轼当时的妻子王闰之的要求和操持之下,苏轼纳朝云为妾。回头来看苏轼将身为歌女的朝云带回家中,教她读书写字,教她音乐舞蹈,教她诗词歌赋,他们之间是以师生的身份开始这段旷世情缘的。也正因为这样,这段情产生之后,就显得特别地浓郁,苏轼对朝云的怜爱和朝云对苏轼的崇拜,都加重了这份浓郁。这份情感发展到极致,就是当事人产生了强烈的知音、知己之感。

    据宋代的《梁溪漫志》记载,天性豁达的苏轼虽然在朝廷受了一肚子的气,但他喜欢以有趣的方式来宣泄。有一天下班回家,他拍着自己的肚皮问家中的侍女们,说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一个丫鬟想也不想,就说当然是中午刚吃过的饭呗!苏轼摇摇头。另一个聪明的丫鬟说,一定是满腹文章。苏轼又笑着摇摇头。又有一个丫鬟说,这还不简单,苏大学士啊,满腹都是聪明才智啊,难道是一肚子草包?苏轼听了哈哈大笑,却依然摇摇头。所有人都面面相觑,都不明所以。苏轼看向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的朝云,朝云笑了一下,却叹口气说,这里头啊,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听了放声大笑,捧着肚子,只顾点头。

    人世间最美好的遇见其实只是两个字——懂你。说到真正的懂你,就要说回这首著名的《蝶恋花》了。哲宗亲政之后,苏轼被贬岭南,当时岭南是穷荒蛮夷之地,又是瘴疠横行。苏轼估计此去难有生还之理,就遣散家中歌妓侍妾,打算孤身前往,甚至不愿带家人相随。所谓大难临头,难免各自算计,但唯有朝云誓死相随,不离不弃,一定要跟东坡居士去天涯海角,哪怕明知这是一条不归之路。来到岭南惠州之后,当时的惠州人烟稀少,瘴疠横行,条件确实十分艰苦,但是苏轼最大的本事就是苦中作乐,天性豁达与包容使得他在整个宋代的知识分子中显得鹤立鸡群,超绝特出。

    有一天,秋风起,落木萧萧,苏轼强打精神对朝云说,唱一首《春景》吧,唱一首《蝶恋花》。朝云于是清喉婉转,唱起了这首“花褪残红青杏小”,可是才唱一句,突然歌喉将啭,泪满衣襟。苏轼问她怎么了,朝云含着泪,回答说,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件事在很多史料里都有明确的记载,原来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让朝云泪满衣襟,唱不下去。据说之后不久,朝云就病逝了,而东坡先生终其一生,再也不听这首词了。 那么,朝云为什么唱到这一句就泪满衣襟,唱不下去了呢?而苏轼为什么又将其视为人间绝唱,再也不听这首词了呢?我们大多数人读这首词的时候,我刚才说过,很容易读出来一种豁达,甚至是有些欢快的情调。虽然政治上不得意,虽然墙外的有心人空留着遗憾,但终究有着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洒脱,尤其是这种洒脱境界如今被大多数人接受,成为我们生活中一句常用的俗语了。我们总是在朋友们失恋的时候去劝他,“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么洒脱的一句话,怎么会让朝云泪满衣襟、难以为继呢?这就要说到“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词里所用的典故了。

    这句话是从屈原的《离骚》中化用来的。原句是司占卜的灵氛劝屈原说:“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什么意思呢?说天下到处都有香草,你又何必只念着故国呢?何不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呢?我们知道,香草美人在屈原的《离骚》中是一种比喻、一种象征,是说人生的理想既然在自己的国家不能实现,你可以离开故国啊!但屈原这样说,其实是为了反衬自己“举世皆浊而独清”的高洁品质与坚贞的追求,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颗心离不开自己的故国,离不开自己的理想,离不开自己的追求,虽九死而犹未悔。既然离不开,又这样说,才分外表达出这其中的痛苦与伤感。

    苏轼这句话既然是借用屈原的诗意而来,其中的情绪就可想而知了。表面上有旷达、有洒脱,但字里行间的背后更蕴含着一种更深切的悲痛。这一层意思没人读得出来,可朝云读得出。只有朝云能体会到,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东坡居士只是一个墙外失意的匆匆过客罢了。只有她明白他的内心,只有她是他的知音。所以她为之泪下,难以为继。苏轼当时的反应是笑着抚着王朝云的背说,“是吾悲秋而汝又伤春矣。”内在的含义是说,朝云啊,没必要为我伤感,我能在这天涯海角听你唱《蝶恋花》,就是人生的幸福了,其他的苦痛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朝云死后,尤爱诗词的苏大学士,终生不复听此词,可见苏轼当时面对朝云当时的落泪好像表现得很豁达,实际上他是被朝云的知己之情、知音之情深深感动了。这种感动在当时表现为一种克制和洒脱,在过后却成为苏轼心中一处永远温暖却又伤痛的存在。换句通俗的话来说,朝云才是唯一理解苏轼的,而苏轼对朝云对他的理解又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也就是他们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的互通。在朝云的眼中,在苏轼的世界里,举世皆浊,只有他们二人是彼此世界中清澈的存在,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朝云才是东坡先生一生的最爱。当生死茫茫、尘世茫茫都成过眼烟云之后,对于苏轼这样一个文化巨匠、艺术的魂灵来说,只有最真、最纯、最清澈的情感才是他最后的梦想。

    绍圣三年,朝云病逝惠州,苏轼亲手把朝云葬在惠州栖禅寺大圣塔下,因朝云临终前背诵《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又为朝云建“六如亭”,亭上苏轼亲笔所书:“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逝后,苏轼对朝云的怀念日日积聚心头,朝云夜夜也做幽梦还乡。他每晚都梦到朝云,但是每次看到她衣衫尽湿,在梦里问她缘故,就说夜夜要渡湖回家,才把衣衫弄湿。苏轼醒后大为不忍,于是在惠州西湖筑堤以便朝云梦里回家。所以惠州的“枕丰湖”,后来因为苏轼和朝云也改名为西湖,而惠州西湖上也有一条“苏公堤”。朝云葬后第三天,惠州忽然起了暴风骤雨。第二天清晨苏轼来扫墓,发现墓的东南侧有五个巨人的脚印,于是心怀感念,再设道场为之祭奠。他还为朝云在惠州西湖边遍植腊梅,并写下著名的《西江月·梅花》,一句“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把朝云的冰清玉洁永远定格在时光的深情婉转之中。为了怀念朝云,苏东坡在惠州西湖上如此经营,建塔、建亭、筑堤、植梅,试图用这些熟悉的景物唤回那已逝的岁月,然而佳人已杳,何处天涯能有如此芳草?

    苏轼一生都很崇拜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他早年曾经羡慕地说,“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就说我的才情啊,不比白居易差,只可惜我不像他那样拥有樊素和小蛮两位名妓,不能像他那样坐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可是在贬谪惠州的岁月里,苏轼又作诗说,“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是说我所钟爱的女子不像樊素和小蛮一样,最终离开了白乐天,她会跟着我天涯海角,忠贞不渝,而且她还是我灵魂的知音和知己,这种幸福与快乐恐怕不是白乐天能比上的,苏轼这首沾沾自喜之作的诗名就叫做《朝云》。

    其实从爱情的角度看,白居易比起苏东坡来,确实差得很远。其实不止白居易,中国古往今来的大多数男人比起东坡居士都差远了。他一生既拥有过王弗这样的事业上的贤内助,又拥有过王闰之这样家庭生活中的贤妻良母,还拥有过朝云这样才艺双绝的情感知音,也就是说苏东坡这个男人,他几乎拥有过中国男人在爱情婚姻上所能梦想到的所有的理想爱人,这样的一生又哪还会有一丝遗憾呢?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对于苏轼来说,或者可以说“王弗是希望,王闰之是暖,而王朝云是爱”,而东坡居士就永远生活在他的人间四月天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郦波解读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sn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