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欢聚一堂,共品圣贤经典,体悟人生。
感受:和平—享受—感恩
一、《论语》为政篇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解读】古代非常重视孝,汉有举孝廉为官。齐家自可治国,治大国如烹小鲜。此处为论语中孔子第三次讲孝。阳明讲爱人如己,人我一体,天下一家。孔子讲仁一点也不抽象,呈现为孝。五伦中做到至善即可,破自我意识——财色名食睡。古人晨晚时请安,今天需要仪式吗?节假日、有常打电话吗?
孝:对父母最重要的是情感,把仁放在前,孝放在后。克己复礼:转小我意识为大我意识。
无违:内不违良知,外不违礼。尽孝需要好感觉,觉察。常回家看看,不要等父母做好了饭再去,不要让父母受累,尤其是感觉不好。仁即爱,天下一家,需在孝悌中忠信中自己体验到爱,做了就知道。良知光明,也需要知行合一来体验,呈现。知行合一,形式与内容从未分离,行出来就知道了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行仁孝。孝父母之心、之慧。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解读】父母只担心你的身体,不担心别的(为人处事),你就是个孝子。别的事都做好,不要让父母担心,只担心你的身体就是孝子,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疾病,疾是小毛病,病是大病。无疾而终,善终。除了身体,其他的你都搞定,健康是最基本的关切。做好自己就是孝,成长自己、爱自己,孝就在其中。在父母面前常乐就是孝。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成长自己,常乐我净。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解读】对父母不仅要养,还要敬,今天我们比之还有退步,养都没了。敬包括祭神如神在。在场,心要充满在对象上,一心一意,再无杂念。在场、在当下,用心即是敬,孝敬父母。敬需感恩。
古今价值观排序,为了让自己心安排序,不要管时代、社会,只回归自己,经由父母提升意识境界才是关键,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角度合适为礼物,不合适为伤害。价值观重构,所有一切都逼我们成长,问题对应的英文字母有两个词,question是课题、成长,problem是麻烦。
我怎么老去?智慧的老去。智慧的父母卧病在床,仍感恩上帝、子女。自己老的安详,子女觉得轻松。孝父母之慧,孝父母时帮父母提升智慧,做好自己的事,与待好父母是鸡与蛋的关系,互为前提。了心不了事,心安事自了。了心即提升意识境界,事是未了心投射出来的。父母岁数大,允许他按照他的心去活,顺他的心帮忙、休闲。坚持所有人本自圆满、价值满满,只是成长到了没有。成长到了就圆满,妙观察一切都美妙,从自我意识到存在意识,从梦中到醒来,立住一切皆中性,一切都不影响自己,如如不动,中和状态。能呈现出一切才叫圆满,任何状况皆圆满,不再埋怨。一切呈现皆为了自己成长,成长方向为跃升为存在意识,无人无我,天下一家。《论语》在讲孔子的意识境界,无死角、通达。
【知行合一】锚定圆满,孝敬父母,成长自己,家国同构。
二、八段锦
带着觉察扇翅膀、舒适
三、《传习录》 陆澄录三十五
惟乾问孟于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有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解读】过犹不及,走中道。
中: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即非不中,解决掉非不中,即可归中。中是存在状态。
情绪来自评判。决定情绪的不是外在的人,是我对他的评判。只觉、观而不评即存在意识。
中:消除了标准的状态。存天理(存在意识)去人欲(自我意识)。只要有信念就有限制,无才无限。处于中的状态,只有觉,只可体验,不可言说。存在即中。存在不伤人,伤人的是对存在的评判。以存在意识才能看到存在,否则只能看到评判。所有存在都有2个特点:1.条件具备了,结果就呈现。因缘和合而生。2.无常。面对无常的发生,无住体验即可。
执着:执着于自己的念头。
圣贤价值观即是致中和、致良知。不在存在意识即在自我意识。
孔子六十而耳顺,彻底解决了情绪问题。
觉:无焦点观察。练习:固定练习方便禅、走路。
孟子:爱无差等,施由亲始。爱平等,从身边人开始。
猜圣人之智如同猜做梦人想什么?回归自己,去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