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第六章至第十四章: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解析:
君子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平常家居的便服。暑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一定是套在外面。黑色的衣配羔羊皮袍,白色的衣配小鹿皮袍,黄色的衣配狐皮袍。居家穿的皮袄比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小被,长度是人身长的一倍半。用厚厚的狐貉皮做坐垫。服丧期满之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一定要经过裁剪。羊羔皮袍和黑色礼帽都不能穿戴着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斋戒沐浴时,一定有浴衣,用麻布做的。斋戒时,一定改变平时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改换卧室。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腐败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饭时,不吃。切割方式不得当的食物,不吃。没有一定的酱醋调料,不吃。席上的肉虽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地步。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先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祀一番,而且祭祀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坐席摆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同本乡人在一块儿饮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托人向住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时,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近40年的商业发展,国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都日趋精致化、个性化。
吃得要讲究,穿得要精致,玩得要特色。什么私人定制,小众轻奢越来越受人追捧。人人都以拥有高品质的限量版为荣耀。
精致生活这个概念仿佛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一种标配。
可是,吃好、穿好、玩好就是真正的精致了吗?
看完上面长长的一串文字,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到一种特别的行为精致。
这种精致不是那种物质上的丰富和奢侈,而是一种从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个人原则和精神富足。
虽然,今天的我们已然无法一一还原当时的场景,但是在这些文字的记录中我们不难发现“得体”两个字在那时的君子身上是如此的重要,而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是遵守着这些即定的准则,并时刻谨记。
什么样的精致才算是真正的精致?或许古代的这些君子之风便是说明。
真正的精致主义比的不是谁穿得更好、吃得更好,而是谁的行为更得体合礼,谁更能在言行中表现出个人的修养与内涵。
二千多年前的华夏君子早已用自己的方法向世人表达出了生活精致的真正涵义。如果你也是一个精致主义者,勿须我多说,你且细品这几章文字中的细节便足以让你好好反思自己,请细品,细细品!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篡改。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