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出可入,必是明智之举;可出可入者,必是一位智者。
字典作为常见的工具书,被人们广泛使用。将其较之与百度,我更爱中华字典。在指尖翻阅字典纸张间,抚过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出”作为亿万字中的一个字,恰得我的偏爱。
“出”由两座险峻的高山构结,之中有着一道隐秘而又神奇的小路。一个人,能够从两山之间出入自由,这边是他的智慧与能耐。山给予我们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宽阔眼界,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然而,想要穿过重重荆棘,登上顶峰,“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必须要有“可出可入”的智慧。
爷爷院子后是一片丛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偶有大雁南飞,好似一处鲜有人迹的仙境。我曾与爷爷在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于丛林中穿梭,捡拾蘑菇。那时候的我正值豆蔻年华,常年待在城镇,很少回老家。对于这样的丛林,见得甚少,便心生了些许忌惮。刚踏入丛林没几步,竟开始设想自己于其中迷路后手足无措的情形,背后冒出了冷汗。抬起头,四周的树木高大葱郁,屹立不倒。耳畔传来阵阵凄凉的鸟鸣,更添了一分孤清。我寻思,这进去容易,出来可就难了!回首,驻足,走过的路了无痕迹。“爷爷,爷爷,咱们待会儿能回去吗?”走在爷爷身后的我扯了扯爷爷的衣袖,慌忙地问道。“哈哈,怎么进来就怎么出去啊,进来要看你的本事,出去更要看你的本事了!”爷爷大笑着。我迷迷糊糊,只好点点头。走了好一阵,慢慢的,我也就释然了。当我们满载而归时,爷爷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啊,当你决定踏入这丛林之中时,你便要考虑好自己是否有出与入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盲目的勇气。能出来比能进去更加重要!来去自如,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我怔住了,耳顺之年的爷爷在丛林之行中教授了我其中的道理。我一方面对爷爷的学识与阅历赞不绝口,一方面思考并回味着爷爷的一席话。
其实,爷爷的话不仅仅适用于丛林的穿梭,更适用于你我的漫漫人生路。一些人、一些事,可以欢喜、可以迷恋,但也能说放便放,不可优柔寡断,藕断丝连。在社会交际中,能“出入顺畅”;在文学历史中,能够灵活运用,这就是爷爷所谓的“大智慧”。此所谓能熟练掌握出与入者即为智者。
著名画家齐白石在踏入艺术道路之初是靠模仿著名。他模仿古人名画的技艺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引得不少专业画家大大赞赏,称其能“以假乱真”。然而,顺风顺水的艺术道路并没令他顺从。在他即将步入花甲之年时,突然决定另创一派。于是开始闭关修炼,在数年的刻苦钻研中,他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在绘画上有了更高的造诣。毫无疑问,而今的他不在局限于模仿,而是创新,走出了更广阔的艺术道路。齐白石,就是这样一位“可出可入”的智者。
出与入并没有确切的定位准确的指定,智者更没有具体的定义。但可出可入者必乃一位智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