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下了两天雨,雾霾渐渐消散,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是久旱后的春雨,欢愉的心情里,忍不住哼唱《雨中即景》。
哗啦啦 啦啦/下雨了/看到大家都在跑/吧吧吧吧/计程车他们的生意是特别好(你有钱坐不到)
哗啦啦 啦啦/淋湿了/好多人脸上失去了笑/无奈何望着天/叹口气把头摇/哈哈
看到天色不对/最好把雨伞带好/不要等雨来了/到处又躲又跑
这是我最早知道的台湾歌曲,没有之一。在这首歌里,头一回知道“计程车”这种东西,那时候即便是首都北京,好像也还没出现“出租车”。《布达佩斯大饭店》里,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就有TAXI,让我想起这个茬。有段时间,《雨中即景》被同其它台湾歌曲一起诟病为“靡靡之音”。
当年曾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几乎逐句剖析了这首歌的歌词,大意是格调低下,看到好多人没带伞下雨淋湿了歌者还笑话人家,“哈哈”,轻浮轻佻溢于言表……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台湾人民啊,再小一点的时候,我们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中秋节作文,一定会表达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决心一定要去解放他们。
又有谁会料想,不过30年过去,老人倒地无人敢扶,怕被敲诈;2岁的小悦悦被车碾轧十几个路人视而不见,后被一拾荒老太抱起,已没了性命;前两天某地报道发生砍人事件,众人围观拍照……哪一条不比下雨淋湿笑哈哈冷漠血腥暴力?
学生时代,有段时间好像是打击资本主义自由风,所有的台湾歌曲被禁止播放。我们宿舍有个同学在校广播室担任广播员,所谓近水楼台,课间想听什么歌都会让她在大喇叭里播出来。有天我们让她课间操时间播放《乡间的小路上》,她说接通知不能播了,因为是“靡靡之音”。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听上去就绵软无力的词,所有的台湾歌曲都罩上了“靡靡之音”色彩,邓丽君最是代表者。
也还记得《外婆的澎湖湾》同期被学者抨击,“没有椰林逐斜阳,只是一片好蓝蓝……”作者就质疑了,什么叫椰林逐斜阳啊?根本就是病句啊,主谓宾不通,简直是误人子弟,“阳光,沙滩,外婆的仙人掌……”简直逻辑混乱,这都哪儿跟哪儿啊?!必须得禁,不能让这些没文化的歌曲在校园流行,免得误人子弟。
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在“贵如油”的春雨中想起“哗啦啦啦下雨了……”的旋律,仍然觉得是那么地优美,画面感、生活的气息如此强烈。我以为80、90后的一代鲜有人知道这首歌,没想到几乎都听过《雨中即景》,随想起辛亥百年讲话中,马英九说“全球80%的华语音乐在台湾创作……”这应该是文化的力量,也是靡靡之音的自豪。
网友评论